有些小朋友在小時候乖巧聽話,長大後卻變得叛逆、與家人關係疏離,甚至時常出現親子衝突,背後有什麼原因呢?怎樣才能培育富有同理心和懂得感恩的小朋友?以下是由哈佛大學研究人員提出的6個方法,幫助家長培育成為善良和富同理心的世界公民。
為甚麼有些小朋友長大後性格產生巨大變化?
1. 壓力與挑戰
成長過程中,小朋友或青少年面臨的壓力和挑戰,如學業、工作、社交等,新的環境和經歷或使他們感到焦慮或不安,影響其性格發展。
2. 社交影響
友誼和社交圈的變化也會影響性格發展,小朋友或青少年與不良影響的人交往可能使人改變原有乖巧懂事的行為。
3. 情緒困擾
一些情緒病如焦慮症、抑鬱症等,可能在青春期或成年後出現,影響了小朋友或青少年的行為和性格。
4. 家庭背景
如果成長過程中,小朋友或青少年經歷了家庭問題,如父母離異或家庭暴力,可能對性格發展造成深遠影響。
5. 親子溝通
如果家中各人表達愛的方式的方式不同,或者溝通不足,日後更容易出現親子衝突。例如爸媽覺得自己為子女做了很多事,全因他們很愛孩子,但孩子可能沒有感到爸媽給予愛的信息,只感到爸媽管束嚴格、要求很高。
每個人的成長道路和性格變化都是獨特的,以上因素或會交織在一起,影響了小朋友或青少年長大後的性格。
哈佛大學研究人員提出6個要點 助家長培育富有同理心的孩子
哈佛大學研究人員提出6個方法,幫助家長培育成為善良和富同理心的世界公民。
1. 花時間陪伴子女
家長應定期與子女共度高質時間,一起玩耍、一起聊更。話題可以是一些開放式的問題,了解子女對於他們自己、家長和世界不同事物的看法,積極傾聽他們的回應。這樣做不但有助家長了解子女的獨特之處,還能從中引導子女如何對他人表達同理心和關愛。
2. 良好的親子溝通
根據哈佛研究人員的說法,「即使大多數父母和照顧者都表示關心孩是是首要任務,但孩子們沒有時常表收到這個信息。」因此,家長務必對子女好好地表達愛,並讓他們知道家人之間要保持良好溝通,以及表達愛意。
3. 引導子女做明智決定
當子女需要做決策時,家長可引導他們思考作出這個決定後,可能有哪些人會受影響,繼而三思如何做出好的決策。例如,小朋友提出想退出某項運動或其他活動,家長先不要拒絕,而應先鼓勵子女找出問題根源,並考慮他們對團隊的承諾,最後幫助他們想清楚退出是否能夠解決問題。
4. 鼓勵子女幫助他人和感恩
研究人員指出:「研究顯示,慣於表達感恩的人更傾向成為樂於助人、慷慨、富有同理心和寬容的人,而且他們更能獲得快樂和健康。」因此,父母應讓子女從小參與不同家務,鼓勵他們幫助兄弟姐妹和朋獲,並在日常生活中表達感謝之心。
5. 留意子女的負面情緒
研究人員指出「對他人的關心,可能智被憤怒、羞恥、嫉妒或其他負面情緒所淹蓋。」因此,家長應幫助孩子識別和處理這些情緒,然後引導他們思考如何解決各種衝突。
6. 擴闊子女的眼界
研究人員表示「大多數小朋友都會關心家庭成員和身邊的朋友。」要是家長能多跟小朋友分享時事新聞,引導他們成為良好的傾聽者,並鼓勵他們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小朋友便能學會關心在他們日常生活圈子以外的人,跨越社會、文化和地理的限界,成為富同理心的世界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