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上學了,但卻不懂得守規矩,妨礙學習的秩序,無法融入團體讓媽媽好煩惱。本篇整理3種孩子不守規矩的常見情況,分為家長跟老師2種應對方式,親師通力合作讓孩子學好規矩!
家庭結構轉變,孩子缺少團體生活經驗
過去家中的人數很多,兒女為了奉養長輩,大多選擇跟父母同住,有些家庭成員還包含爺爺奶奶,三代同堂是常見的家庭結構。隨著社會型態的轉變,兒女不一定跟父母同住,孩子又生得少,家中的人數驟減,讓孩子沒有機會體驗團體生活;再加上教育方式改變,鄙棄體罰的權威方式,提倡愛的教育,孩子在家中就算不守規矩,父母也不會適時糾正不合宜的行為,等到孩子上學之後,無法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造成無法適應團體的生活。
德國重視團體生活,2年級前無成績單
在德國,幼稚園或小學的教育重心不在學業,而在於讓孩子們學習什麼是團體生活。德國的教育制度,幼稚園採取混齡上課,大孩子會協助年幼的孩子,幫忙清潔餐具,而玩具則要自己動手收拾,從中培養生活自理的能力;小學二年級前沒有成績單,老師只會評比孩子的個性、行為及社交能力,讓家長知道孩子在校的團體生活情況,是否能夠遵守學校秩序、服從老師的指示以及怎麼跟同學相處。
親師合作,讓孩子學習怎麼守規矩
愛好自由是人的天性,進入團體生活的孩子,每天都想體驗新奇的事情,當孩子想做的事情無法被滿足,就會開始不守規矩,常見的情況如下:
1 無法乖乖坐好
2到3歲的孩子,正處於活潑好動的年紀,注意力較短暫,容易被外界環境干擾。
* 老師可以這樣做
如果孩子是故意的,不要用責備的方式,而是先讚美優點,再告知要坐好的原因,讓孩子知道上課坐好是最基本的,比如:「你今天上課很踴躍參與,如果能坐著更好,就不會擋到後面的同學。」
* 家長可以這樣做
媽媽可以先了解孩子坐不住的原因,是否老師教導的內容太困難?還是受到身旁同學的影響?釐清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再跟老師溝通協調。
2 上課喜歡說話
孩子們交到新朋友都會非常開心,迫不及待的想分享生活上的事情,然而,學校是學習的地方,必須遵守團體的規範,上課就該認真聽從老師的教學。
* 老師可以這樣做
老師要建立起教室規則,告知孩子要說話前必須先舉手,不舉手又說話的孩子,老師必須立刻制止,以免其他孩子跟著不守規矩,老師要嚴肅地對孩子說:「你已經影響上課的秩序,讓其他同學無法學習」。
* 家長可以這樣做
適時授權給老師,在合理的情況下,對孩子進行適當的處罰,讓孩子學習尊敬師長的禮貌。
3 搶玩具不講理
孩子不是故意愛搶玩具,而是心裡知道不應該,但自制力還不夠,無法克制不當的行為。
* 老師可以這樣做
第一時間要先激起孩子的同理心,安撫被搶玩具的同學,可以說:「你的玩具被搶走,心裡一定很難過」,當孩子聽到大人這麼說,就會知道自己做錯了,再適時的跟孩子告知規則:「要先問過其他人,才能拿別人的東西,搶玩具是不對的,如果再發生,就不能再玩」。
* 家長可以這樣做:
在家裡,媽媽要教孩子,拿別人的東西要先問過,練習尊重他人物品的禮貌,比如:想拿媽媽的平板電腦玩遊戲,要先得到媽媽的同意,不可以沒問過就拿了。
規範是社會化重要的一環,當孩子不守規矩時,不以責備而改用引導的方式,讓孩子學會遵守規範,才能順利融入團體生活,愉快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