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看似以小朋友為好發族群,但事實上大人也有機會被傳染。每年夏、秋、冬季是手足口病的好發季節,如能了解相關資訊,便可多留心預防,以下介紹手足口病的病徵、治療、傳染途徑以及預防方法。
甚麼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病原體主要來自腸病毒,通常為柯薩奇病毒(Coxsackie virus)與腸病毒71型(EV71),其中又以腸病毒71型較為猛烈,原因是它較有可能引發腦炎、病毒性腦膜炎甚至死亡等嚴重併發症。每年的5-7月、10-12月為手足口病高峰季,雖然較常好發於5歲以下小朋友、幼童身上,不過大人其實也有機率「中獎」而出現不適症狀,因此呼籲民眾不可大意。
手足口病病徵
手足口病的初期病徵與感冒相當類似,像是喉嚨疼痛、發燒、疲倦無力、食慾下降,尤其在發燒後的2天內,口腔會冒出細小的紅點水疱,造成疼痛不適感,並於舌頭、口腔黏膜形成潰瘍。另外,身體部位如手掌、腳掌或是臀部等部位也會出現小紅疹(類似米粒大小),意即手、足、口為主要症狀部位,也是病名「手足口病」的由來。
▲手足口病病徵主要出現在手、足、口部位。
然而除了小朋友與BB之外,大人也有機會染上手足口症,以下簡單彙整說明病徵:
【手足口病病徵】1. 小朋友
1. 年齡為5歲以下,病徵多為發燒、喉嚨痛、沒食慾(輕症且類似感冒);懂得表達喉嚨痛,會異常發脾氣。
2. 發燒1-2天後口腔會出現小紅點疹子、發展成潰瘍,產生疼痛感,孩子會流較多口水。
3. 紅疹部位:掌心、腳底、手肘、膝蓋、臀部、私密部位等,偶有水疱。
4. 病程約7-10天。
【手足口病病徵】2. BB
1. 病徵為發燒、流鼻涕、咳嗽、打噴嚏,初期容易誤診為感冒;需留意是否有脫水等併發症。
2. 掌心、腳底會出現米粒般大小的疹子,但不會疼痛、騒癢。
3. 手肘、膝蓋、臀部可能會有扁平狀斑點或潰瘍,病徵會隨血液循環出現在身體其他地方(形成皰疹),不侷限在手足口部位。
【手足口病病徵】3. 大人
病徵包含發燒、喉嚨痛、紅疹、口腔水疱、食慾不佳、嗜睡等,因人而異,但比小朋友、BB來得輕微;病程約7-10天。
手足口病會傳染嗎?傳播途徑一覽 + 潛伏期
手足口病的潛伏期為3-7天,但傳染途徑相當多,一旦接觸患者的口沫、鼻子/喉嚨分泌物、破掉的水疱液體、糞便就會遭到感染,換句話說,手足口病具有相當高的傳染力,特別是發病的第1週傳染力最大。
手足口病治療及照顧方法
由於目前並沒有特定藥物可治療手足口病,因此被傳染後必須好好休息、補充水分,並且透過相關藥物舒緩發燒、口腔潰瘍疼痛等症狀。同時,小朋友、BB患者應暫停外出上課與托育,避免幼兒園、托育中心群聚感染;大人則應申請居家上班或向公司請假,減少出入公共場所,降低傳染機會。
▲手足口病治療方面需充分休息,避免外出。
手足口病飲食注意事項
患有手足口病的小朋友與BB,由於口腔水疱、潰瘍,吞嚥時容易造成強烈疼痛感,導致食慾降低。此時建議爸媽可準備一些容易入口的飲食,例如:較冰涼的食物(豆腐花、啫喱、雪糕)、流質飲食(冰牛奶、冰豆漿、乳酪)、粥或蒸蛋(放涼再食用)以及富含水分的水果(西瓜、梨子),除了能提升小朋友的進食慾望,藉由攝取各式食物也可為孩子補充營養。
小提醒,用餐時應使用公筷母匙,同時避免共吃食物,將傳染機率降至最低。
手足口病預防方法
雖然手足口病傳染力相當高,但目前尚未有相關疫苗可施打,因此在預防上,仍需以培養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注重環境清潔來達到預防作用。
【個人衛生習慣】
1. 養成勤洗手好習慣,並以肥皂正確搓洗
2. 用餐時不共食,使用公筷母匙
3. 盡量不要用手碰觸眼、口、鼻
4. 咳嗽、打噴嚏時需摀住口鼻(使用衛生紙或手,需確實丟棄與清潔雙手)
5. 出入公共場所時佩戴口罩
6. 毛巾、浴巾等物品切勿共用
▲手足口病預防方法包含使用肥皂勤洗手。
【環境清潔】
1. 保持家中空氣流通
2. 每週定時打掃家中環境
3. 小朋友常接觸過的玩具、門把等,需徹底消毒清潔(水與漂白水比例為1:49),避免病毒殘留。
4. 定時除濕、保持家中乾燥,可降低病毒活性
5. 可適時使用紫外線燈進行環境消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