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別急著羨慕其他婦女,生產時寶寶一下就生出來了,看似好像很輕鬆,在醫學上將生產快速稱為「急產」。不需要經歷長時間陣痛的急產,真的好嗎?難道沒有其他危險嗎?
什麼是「急產(Precipitous labor)」?字面意思指的是生產快速。就醫學上定義,從規律陣痛開始直到胎兒娩出,於3小時內完成才能稱為「急產」。生產時會經過3階段產程:第1階段出現規律陣痛;第2階段子宮頸全開、用力將胎兒產出;第3階段則是娩出胎盤,而根據美國懷孕協會(American Pregnancy Association)資料顯示,一般產婦經歷生產3階段,所需時間約在6~18小時之間,相較於3小時內完成娩出嬰兒的急產,急產確實顯得「太有效率」。
生孩子生得快一些,就代表承受陣痛的過程短一點,這樣難道不好嗎?其實急產是有潛在風險的。首先需要思考的是生產環境,急產來得讓人措手不及,真的來得及趕到醫院生產嗎?像是英國女王孫女Zara Tindall的第3名孩子,就是在浴室地板出生的,而未經消毒的生產環境,會給母嬰帶來增加感染的風險。
此外,對母親來說,美國懷孕協會還指出以下幾點危險:
1.增加子宮頸與會陰部撕裂傷風險-急產可能使子宮頸與會陰部,在來不及慢慢擴張成適合生產大小的情況下,就讓嬰兒強制娩出,會形成不小的傷勢、後續縫合的困難度大增,復原時間也會比較久。
2.產後大量出血-強烈的宮縮壓力下,若合併陰道出血,導致胎盤早剝,在沒有專業醫護人員的處理下,可能釀成產後大量出血,甚至有休克的危險。
在嬰兒方面,臨時生產的地點可能沒有柔軟的墊子,還有產婦生產時姿勢,若無法及時接住嬰兒,造成嬰兒出生即遭碰撞受傷的危機,加上嬰兒代謝快、散熱快,如沒有及時保溫,嚴重失溫則會導致休克。
急產有時候是難以預測的,剛開始可能輕微、不規則的宮縮,過一會之後可以感受強烈且規律地宮縮,代表子宮頸正在擴張,加上落紅、破水徵兆,則代表準備要娩出胎兒了。此外,密集地強烈宮縮、有明顯便意、不由自主地想要用力,即為生產徵兆,須立即聯絡醫護單位協助處理。
不過,不是每一位孕婦都可能會經歷急產過程,如果孕婦為已生過孩子的經產婦、經醫囑需要安胎者、有子宮頸閉鎖不全相關病史、胎盤早期剝離與曾有急產經歷者,皆屬於急產高風險族群,需要多點留心與準備。所以,為了預防措手不及,建議進入懷孕後期(24週之後)時,就可以提早整理待產包與相關證件等;越接近足月越要注意產兆,出現陣痛、落紅、破水、持續宮縮等徵兆,就要到醫院待產了。
萬一緊急出現急產徵兆,1. 先找個平坦、乾淨的地方,以及大量布織品(最好有乾淨毛巾)鋪墊出柔軟的生產區,產婦身體採平躺姿勢,以防嬰兒急墜受傷,如有人陪伴需確保接穩嬰兒。2. 娩出嬰兒後,應盡速抱在胸腹前、接觸母親肌膚,並用毛巾包裹以防失溫。3. 胎盤與臍帶可與胎兒一起包起,到醫院再行處理。
事前透過了解急產跡象、確認自身是否為高風險者,使孕婦多一分警覺與準備,避免在不適合的環境生產,對母嬰健康才有保障。
*資訊參考來源: American Pregnancy Association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