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九月初,不少幼稚園的新生適應班已開始,與此同時,家長的擔憂亦來了——孩子太黏爸媽,只要一離開視線,他們就會嚎啕大哭,到處找爸媽,而且哭鬧時間還很長。究竟為何孩子會這樣?難道家長與孩子每天要在學校門口上演拉鋸戰?
分離焦慮是甚麼?
對嬰幼兒來說,媽媽(或主要照顧者)能給予他們最大的安全感。若嬰幼兒離開最親密的人,離開最依賴的家,踏入一個陌生環境,接觸陌生人,會令他們感到有壓力、不安,而嬰幼兒認知範圍內的情緒表達方式是哭鬧,所以就用哭鬧等負面情緒或行為,來表現其分離焦慮(Separation Anxiety)。每個嬰兒都會出現或多或少的分離焦慮。
其實,多數嬰幼兒在6個月大到1歲之間,已學會以視覺來區辨熟悉及陌生的臉孔,記憶力亦逐漸發展,所以開始對陌生人產生害怕及逃避的反應;因此這階段幼兒較易產生分離焦慮。
找出焦慮的成因
部分幼兒一開始就害怕與父母分離,不斷哭鬧一段長時間,才能適應上學這活動。而有部分幼兒則是開始時能開心上學去,但過了一段時間,卻開始不斷黏著父母,一上學便哭鬧不止,令家長百思不得其解。現在,筆者就與大家探討一下分離焦慮的成因。
1. 事物存在概念模糊
幼兒的認知尚在發展,對事物存在的概念模糊,認為事物一旦離開視線,便永遠不會回來了!所以,當父母或親密照顧者離開自己時,他們會感到恐懼、無助、不安,感到會被遺棄。
2. 依附關係發展欠佳
嬰兒約在6個月大開始,逐漸與媽媽或親密照顧者建立依附關係,把他們當做安全的港灣,以他們為中心去探索陌生環境。若此時,幼兒與媽媽或照顧者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幼兒面對分離時,有信心會再見到媽媽,適應力亦會較強。若幼兒與媽媽或照顧者的信任度不足,面臨分離焦慮就會較難應付,情緒亦難以安撫。
3. 過於保護少接觸外界
父母太過寵愛、保護子女,令他們很少接觸外界,亦甚少與陌生人有互動,導致孩子因而無法與他人相處或適應新環境,而感到不安、焦慮。
4. 父母言詞不恰當
有時父母會威脅幼兒,表示不乖就會送他去上學,讓老師教訓他,導致子女以為學校及老師很可怕;亦有媽媽在平時,對子女成長或上學表現出不捨的態度,都會加深幼兒對其依戀,以及對上學產生恐懼。
5. 對學習環境適應欠佳
幼兒第一次上學,有老師管束,不像在家那樣為所欲為,會令他們感到很不適應;或者他們與同學相處欠佳,亦會影響其情緒,對新環境產生逃避或厭惡。
6. 突然分離焦慮
孩子原本很喜歡上學,但突然變得很扭計,不肯上學。這大多源自臨時性原因,可能是前一晚沒睡好、近期與父母的互動太少、近期父母出差導致長時間分離或身體不適等,這些都會導致小朋友出現突發性的分離焦慮。
父母可以如何處理?
輔導心理學家何善韻博士指出,0至6歲的小孩,最重要需要學習的是情緒調節,繼而是社交技巧。小孩不願意分離,可能是害怕學校的陌生環境,她建議父母可用以下方法解決!
她指出,如果小朋友害怕上學,千萬別說:「返學而已,怕甚麼?」
父母可以用以下句子回應小孩的擔憂,「有少許害怕是正常的,爸爸媽媽小時候也試過,如果你害怕的時候可以…(提供小孩自己一人時也做到的方法),慢慢學習適應,現在「未」做到,總有一天可以的,爸爸媽媽陪著你。」
小孩自己一人時也做到的方法例如,給小孩一條有特別意義的毛巾仔、有特別香氣的紙巾、鎖匙扣、爸爸媽媽相、小飾物等等,增加小孩的安全感。
後記
分離焦慮情況的維持因人而異,部分人可能會從嬰兒期維持到學齡前階段,亦有部分人進入小學階段仍有分離的問題。家長不宜採取「不理會」或放任幼兒去「鍛煉」的態度,應以鼓勵及漸進式增加分離、減少陪伴時間來協助子女去適應。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