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哭鬧,父母通常會將之視為「扭計」、「唔乖」,繼而要求他們停止哭喊,但幼兒的認知與詞彙都很有限,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表達情緒,若其情緒不獲接納或被曲解,將來會影響心理健康發展。家長不如趁著學齡前幼兒知識吸收的黃金期,教導他們認識情緒,掌握表達情緒的時機,做個Happy Child!
了解幼兒的情緒發展
嬰兒出生後,要靠照顧者來滿足基本需要,亦要照顧者的撫慰來幫助紓緩情緒。進入幼兒期後,小朋友能用語言表達需要時,他們便會告訴大人,自己甚麼時候需要協助及撫慰。而到了3至6歲,幼兒在認知、語言、情感、社交及體能等方面,都有迅速發展。此時,他們對外界極之好奇,愛左鑽右探,愛尋根究底,更會直接表達對事物的喜歡或厭惡;他們亦開始有個人意見,甚至愛唱反調。這個階段的幼兒雖然模糊地懂得自己可能不對,但一旦精神狀態欠佳,情緒表現就出現倒退,令家長十分頭痛。
方法一:協助認識情緒
對於孩子出現過激的情緒表現,家長應第一時間將他抱離現場,先行安撫,切忌威脅、恐嚇,然後再慢慢教他們認識情緒、抒發情緒。在家中,家長可以製作一批印有表情臉孔的圖卡,例如「快樂」、「傷心」、「害怕」、「驚訝」及「厭惡」等,引導孩子分辨相關情緒,再解釋為何會產生上述不同情緒。然後,家長可配合不同情境圖片,例如公園、港鐵、百貨公司等,告訴孩子在公眾場所爆發情緒對他人的影響。
方法二:增強語言表達
語言發展因人而異,有的孩子可能會告訴媽媽,他不高興的原因,可是有的卻未必懂得表達,所以當孩子發脾氣時,家長先不要責罵,應該了解背後的原因,以及用引導方式,鼓勵孩子用語言來表達情緒。例如「你丟玩具是因為不愛它嗎?你想要另一個玩具嗎?」家長唯有耐心地不斷問、不斷試。若能「撞」對孩子的需要,就要馬上教他如何用語言表達。閒時,家長亦可多問問孩子「你現在的感覺怎樣啊?」「看到XX感覺怎樣?」之類問題,增進對孩子的了解。
方法三:接觸不同環境
有時,小朋友出現激動的情緒表現,未必是因為不高興,或許是不習慣那個新環境,感到不安、恐懼,才會用哭喊來表示抗拒。家長不妨將方法一所建議付諸實行,採用漸進的方式,抽時間帶孩子一起到不同的公眾場所,例如到較大的公園、乘搭港鐵、到酒樓飲茶等,讓孩子習慣人多聲雜的環境,提升其適應能力,減低外在環境對他的刺激。另外,家長亦要不斷耐心地講解合理的社會規範,讓他們明白正確情緒表達的重要性。
方法四:適當的宣洩方法
情緒不能一直受到壓抑,成年人都需要宣洩情緒,更何況自制力有限的小朋友?可能你會問「難道任由他哭?」答案是可以啊!家長將哭鬧的孩子抱離現場後,找個角落讓他多哭一會兒,可能只消五分鐘,他就停下來了。因為不把負面情緒宣洩出來,他根本聽不進任何話,不如等他哭夠,再講道理。
有兒童精神科醫生教過筆者兩個小方法:第一,教孩子在不開心的時候,躲進被窩裏放聲大叫;一來可以把負面情緒抒發出來,二來不會影響到其他人。第二,在其情緒即將爆發時,給他一疊廢紙,讓他盡情地撕。筆者親身測試過方法二,很有效!「小暴龍」把紙撕得滿地都是,居然不尖叫了,似乎很爽的樣子,還自願寫字!
後記:家長先學會控制自己情緒
有時家長會不自覺將個人情緒,宣洩在配偶或孩子身上,這些都是不良示範。孩子做任何事都是模仿大人,你一方面不控制自己,另一方面卻要求孩子控制自己,那是本末倒置。建議家長先放鬆自己,以最大的耐性為孩子建立一個快樂的童年。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