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可從一個人的言辭、語氣、表情或肢體動作等,來推測其喜惡,那樣我們在說話做事時,便可避免傷人,這就是長輩經常說的「要識睇人眉頭眼額」。而懂得看人「眉頭眼額」,與心理學的「想法解讀」(Theory of Mind)息息相關。家長不妨了解「想法解讀」的內涵,教導子女了解別人想法,以及說話或行為背後原因,既可提升溝通技巧同時,亦能懂得如何保護自己。
認識「想法解讀」
「想法解讀」又稱「心智理論」,是指推測別人想法的能力;這裏所指的想法,包括情緒、感受、信念、需要、意願等,就是說人能根據各種背景因素,解讀他人的想法,並理解其說話或行為背後的用意,預計其下一步的行動。
大家可透過「解讀」以下例子,了解這個理論——電影男主角在夜晚,躡手躡腳進入自己的家,為甚麼?你透過其行為會猜:他可能知道家中來了不速之客,不想被發現;又或者,他做了某些事,不能被熟睡的家人發現。大家猜想的過程,便體現了「想法解讀」。
生活層面的應用
心水清的你可能已找到「想法解讀」的重點,就是觀察、理解和推測。而「想法解讀」在日常生活層面的應用十分廣泛,例如:
1. 代入別人的感受
能夠想像別人如何去理解一件事與及可能產生的反應。
2. 建立自我意識及反思個人想法
在推測他人想法的過程中,會先思考各項方案的可行性,在心中衡量自己若做出某件事,對方會有何反應。
3. 推動別人做某事 / 遊說別人改變想法
推測對方的想法,進而用言語附和、推動,或者引用反面例子等,令對方去做或不做某事。
4. 識破別人的不良行為
從別人表情、言行、肢體語言等察覺對方或有欺騙與欺凌等不良行為,進而採取方法保護自己。
例如四歲的小男孩在玩手機,媽媽走過來盯著他,沉聲說道:「你已經玩了很久啦。」若此時,小男孩能從媽媽的表情、語氣、動作,得知她已生氣,在警告他不要再玩,那麼這位小男孩已成功應用「想法解讀」,準確理解到媽媽的用意。
欠缺「解讀」的問題
若幼兒不懂得應用「想法解讀」會如何?同樣以上述例子看,若小男孩聽到媽媽的話後,沒有或不能從媽媽的表情、語氣、動作,得知媽媽生氣,他便會繼續玩手機,無視媽媽的感受。他甚至以為媽媽只是陳述事實,會回答:「遊戲很好玩」,再津津有味地說這遊戲如何,完全無視媽媽的暗示,媽媽不氣炸才怪!
缺乏「想法解讀」的學童,大多傾向不理會別人的反應,即使別人面露不悅,他仍自顧自地做自己喜愛的事;連自己被嫌棄了也不知道,因為他沒察覺到,別人根據其行為來衡量他。而最為極端的例子,就是美術老師要求學童畫同學(畫像),而他真的拿筆去畫同學的臉!
言傳身教最重要
不少心理學家認為,「想法解讀」的發展可視為人際溝通、「同理心」發展的先決能力。一般兒童的「想法解讀」能力可隨年齡增長及認知發展而逐步提升,但部分小朋友或因為發展的因素,不懂得以「想法解讀」去理解他人,導致其行為以自我為中心、缺乏同理心等。
此時,家長不妨多讓子女透過表情圖卡,了解人的不同臉部表情以及其含意;又或者,透過親子共讀故事書,或收看卡通片,向他們言傳身教一些了解他人想法的方法。例如家長教導孩子當人不悅或討厭時,會出現甚麼表情,而孩子看見他人出現這種表情時,應該怎樣做。相信相關的訓練,會有助幼兒理解他人的感受之餘,亦能作出符合社會規範的回應。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