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有沒有試過這種狀況,孩子經常在逛商店時隨手拿起商品就走,家長要連忙制止;或者孩子拿了學校的東西放在書包裏帶回家;又例如孩子拿了別人的東西,還大模大樣地說那是「我的」……而當家長面對子女這種行為時,便如見到洪水猛獸。家長與其極力斥責及阻止,令子女不知所以然,不如換個角度,培養子女「先問後取」的好習慣。
幼兒的自我概念
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便稱之為「自我概念」,而「自我概念」的產生與發展,是形成人的個性的重要部分。通常幼兒在約2歲左右開始產生「自我概念」,覺得自己碰過的東西都是「我的」,因此,當他們看見商店、幼稚園、別人家裏有曾玩或用過的東西時,會覺得是「自己的」,隨手就拿。
幼兒成長至3歲,會逐漸脫離自我中心時期,轉而從與他人互動。但轉變的過程因人而異,有部分仍處於自我中心狀態的小朋友,很容易會「不問自取」。當然,亦有部分小朋友是因為習慣了「不問自取」,所以會隨手拿走別人的物品。
「不問自取」的影響
爸媽對孩子隨手拿走家中物品,或爸媽的東西,未必會太計較,除非拿走的是大量的錢、重要的鑰匙、文件等;否則,家長通常只會訓示幾句。但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學校裏呢?孩子經常「不問自取」的話,同學一看到他,就會把自己的東西收起來,深怕被搶走;老師亦會對你的孩子有負面的印象。即使孩子的行為是無意的,其人際關係亦會受嚴重影響。若孩子這種行為發生在社會上,就會被視為盜竊、高買,相信家長亦不想看見這種結果。
四個步驟教孩子「先問後取」
但3歲前小朋友對「所有權」的概念很模糊,既然是「我的」就沒有「偷」的概念,就算家長罵他們,他們也無法理解。家長又如何養成孩子「先問後取」習慣呢?
步驟一:辨識「所有權」
家長首先要引導孩子學習「所有權」的概念,例如家長要教導孩子每一樣東西都是有主人的——在家中,甚麼東西是他自己的(如衣服、玩具、書包等),甚麼東西是爸爸、媽媽的;在外面,所有東西都是別人的,若是想看、想摸,就必須得到物主允許。
步驟二:學習保管個人物品
當孩子認識到「所有權」,家長應教導他們妥善保管個人物品。父母可先讓孩子學習將玩具、文具、衣物及餐具等,放在指定的地方,以建立整理物品的概念。然後,家長便可教導他們收拾自己的書包或出外用的小包包,讓他們對個人物品負責任。
步驟三:尊重他人物品
同時,家長要教導子女尊重他人物品,讓孩子知道「不能隨意碰別人的東西」。當然,家長也要尊重孩子的包包,回家時讓他自己從書包拿出碗筷、手冊和功課。當你要翻查他的包包時,先跟他打招呼,在他面前查看,給予孩子尊重。
步驟四:提升自制能力
就算小朋友明白到很多東西不是自己的,但他們的自制力有限,面對誘惑,還是會控制不住「欲望」,一看到想要的東西,就想立即得到,導致「不問自取」。此時,家長就要協助孩子練習「延遲獎勵」的時間,讓他們學會等待。
此外,孩子認為某樣東西現在沒人用,以為自己可以拿走它;這種情況經常出現在手足之間。家長就要教孩子學會「輪流」使用,以提升自制能力。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