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無一不希望孩子「聽教」、「生性」,最好不用勞氣提醒,他們就能自動自覺去刷牙、洗臉、吃飯、做功課,但現實告訴我們,這個可能性是有的,但少之又少。即使再自律的小朋友,也要父母協助去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至於如何培養,家長不妨參考一下「饑餓原則」,提升子女做事的動機,或者會有驚喜。
「饑餓」的本質
所謂「饑餓原則」來自市場營銷學的「饑餓營銷」(Hunger Marketing)理論。該理論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調低生產量或進貨量,激發銷費者期待的心理,以期達到調控供求關係、製造供不應求「假象」、維持商品較高售價和利潤率的目的。說白了就是奇貨可居、欲擒故縱。
將此原則投射到子女教養方面,就是家長適當運用獎勵,提升孩子們自發完成任務的動機。這種獎勵必須是孩子最渴望、最喜歡的,在日常生活中並不能輕易得到的,那樣才能激發其想獲得獎勵的原始動力。若獎勵只是去公園玩,或者吃個雪糕,最初或者可行,但久而久之,新鮮感過了,便會失去效力。
獎勵的部署
掌握到「饑餓原則」的本質,家長便要好好為子女設定一個明確的奬勵計劃。例如每星期為子女設定一項目標清晰的小任務,內容可以是生活自理、學習任務等,視乎家長希望子女培養哪種生活習慣;把任務寫在白板上。然後,每星期寫下這個星期有甚麼獎勵。
小朋友每完成一周的小任務,每星期的獎勵都會逐步提升。如果第一個星期是 獲得10張孩子心愛的卡通貼紙,之後的奬勵就要更加吸引,例如20張貼紙,或者一整版貼紙,又或者是去游泳等。家長切記獎勵要「稀有」,才能保持子女對獎勵的「饑餓」感。
獎勵的選擇
若子女能達成每周的小任務,並且能在生活中自主地執行,家長便可以提升目標,將難度稍為提高,藉此穩固他們的表現,協助建立良好行為習慣。而當中的奬勵亦要適當作出調節。
2至3歲的孩子對獎勵貼紙,已感到十分滿足,鼓勵他們繼續做良好的行為,或改善不當的行為,所以少量的物質獎勵可點到即止。而培養3歲以上子女的良好習慣,家長應以非物質奬勵為主,例如是優質的親子互動時間(一家人合作做蛋糕),亦可以是一個親子共同體驗(到參加親子科學工作坊)等,一來能令小朋友感到滿足,二來亦能增進親子感情。
彈性調節獎勵
若子女的能力有限,未能在一個星期內完成小任務,獎勵是否仍要實行?基於「饑餓原則」,讓人在肚子餓時渴望獲得食物一樣,如果子女在這個星期任務未能達成,獎勵應該順延到下個星期,以吸引及鼓勵孩子再加把勁。若子女已做到目標的八、九成,那又如何處理?那麼,家長可以供次一級的獎勵,如果原本的獎勵是去水上樂園玩,現在就只能去一般游泳池游泳。
當然,家長亦要適時與子女討論一下,為何他們未能達成目標,指導他們要怎樣做才能夠完成任務。此舉,除了可以保持獎品的吸引力,亦能相對提升小朋友對小任務的進一步認知。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