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咪,姐姐又打我……」「妹妹又拿走我的筆……」孩子事無大小愛向父母告狀,是否令你不勝其煩?其實,「愛告狀」是幼兒發展的其中一個過程,他們從自己的世界,逐漸跟外界接觸——對道德規範的認知及語言能力提升,會將一切有違其認知的行為視作「違規」,更藉此引起父母的關注,或達到某種目的。所以,家長不妨藉著子女的告狀,了解其內心世界。
3-10歲熱衷告狀的階段
3歲左右的幼兒已逐漸跳脫出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與外界接觸,他們在家長的教導下,開始對社會規範產生認知,當看到不順眼的東西,便有話直說。換言之,告狀表示幼兒已明白到規則的意義,正義感在他心中萌芽。而他們看到一件事情,把它描繪清楚,亦是一種語言發展的進步。
小朋友「愛告狀」的情況,大約會由3歲持續到10歲多。當孩子開始進入青春期,想法與幼兒期有差異,亦較少向家長暢所欲言。身為家長的你,除了愁於解決孩子間的紛爭外,是否也在擔心:其他小朋友會不會討厭我的孩子?他會不會沒朋友?其實,處理孩子愛告狀並非高深學問,但首先要了解他們的動機?才好對症下藥。
告狀的原因
1. 維護正義感
孩子跑來告訴家長,兄弟姐妹哪裏做錯了,其潛台詞實質是指他們沒有遵守規則。因為小朋友平時從大人那裏接收到種種規矩的訊息,會全盤接收,即使自己常常違規,但這不影響他檢舉其他人。
2. 以權威為依歸
在幼兒園,老師就是權威。幼兒會以老師的態度,評價自己或他人的行為,例如:我聽老師話就是乖孩子;小明上課東張西望,他不聽老師話,就是不乖等。因此,他們對一些不符合老師要求的行為特別敏感,動不動就告狀。
3. 希望獲取關注
小朋友覺得被冷落,或不受重視,可能會通過告狀,讓大人注意他。他們藉著告發其他人,讓他人形象變差,以凸顯自己才是最棒的。另一種情況是,自己因同樣事件被罰,透過告狀,希望對方也能被罰。
4. 利益受損
幼兒對於自己的東西看得很重,無論是有形物品,如玩具等,或無形事物,如大人對他的關愛等。若有其他人侵害到他的利益,或受到不公平對待時,他就會向大人告狀,想利用大人權威來為自己討回公道。
四個方法妥善處理「告狀王」
適當引導 減少批評
若孩子愛告狀,家長應弄清楚其動機,不必馬上斥責。若他們受到不公平對待,家長應耐心了解情況,與孩子一齊商議解決方法。若孩子只是正義感爆發,檢舉他人行為,家長不妨讚賞他明辨別是非的能力,而不是讚賞告狀行為。如果孩子做錯了,家長宜適當講解一些待人處世的道理,讓子女認識到自己的問題。
釐清事實 公平處理
當孩子告狀時,家長還要釐清事實。因為小朋友多數以眼前所見來判斷事情的對錯,但有些事實並非表面所見。所以,家長要協助子女把事情弄明白,公平作出處理,既不冤枉他人,亦不虧待孩子。
孩子的事 孩子解決
孩子的事,由孩子解決,大人切勿插手,否則,孩子會認為只要有大人「撐腰」,不管如何自己都能獲勝,反而令告狀行為加劇。家長平時宜多帶孩子接觸不同環境與人,或與子女玩角色扮演遊戲等,教導他們待人處事的規範;藉此增強其自信心,鼓勵他們自己解決問題,減少告狀。
增加成本 告狀不易
若孩子太愛告狀,家長可要求他們提供一系列的證據,例如姐姐說弟弟未經允許就玩她的玩具,家長可要求她把相關場景畫下來,或者詳細寫下事發經過。孩子慢慢發覺,告狀這麼麻煩,日後告狀就會慎重些。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