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的人際關係,是他們成年後社會能力表現的基礎。人際關係良好的幼兒,喜愛自己、喜愛別人,也易受到他人喜愛,其發展趨向會較積極、進取。相反,若幼兒人際關係欠佳,不受他人喜愛,他亦不輕易喜愛他人,甚至不愛自己,久而久之,影響嚴重其生涯發展,值得家長高度關注。
幼兒人際關係五大特徵
幼兒認知能力處於發展階段,他們與他人產生社會互動時,會毫無機心,只用眼前具體事實來判斷是非。大多數幼兒在發展人際關係時都有以下特徵:
以自我為中心
幼兒以自己的想法來認識世界,以自我為中心,不會站在他人的立場,更不會設想他人的感受,覺得一切都是「我的」;這種自我思維出現在2歲左右。這個階段,幼兒通常難以和其他小朋友進行「輪流」或分享,會經常搶奪玩具、爭食物等。
單純互惠關係
小朋友之間的相處,有時會顯得互惠互利,例如你幫我拿書包,我就和你一起玩;或者你給我糖吃,我就借玩具給你玩等。他們的友誼時常建立在這種基礎上,但出發點並非功利,純粹是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
友誼很善變
這種「你對我好,我就對你好」的友誼,一旦被人打破平衡,便會崩塌。例如朋友A先去牽著同學B的手,而不是像平常一樣先找我,我不與A做朋友了!但其實,「我」只是純粹以個人經驗及眼前事實去判斷,根本沒理會A的內心是否還愛「我」。
直接表達心思
幼兒一旦有了好朋友,會搶著向朋友分享自己的家人、玩具、經歷及感受等。他們的思想與感情,都表現在言行上,絲毫都沒有隱瞞。幼兒心目中的友誼,沒有忍耐、等待和沉澱過程。
肢體動作惹誤解
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當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又不知如何以表達自己時,就會直接行動。例如小朋友的玩具被同學搶去,他不懂向老師求助,於是自己強行「拿」回來,其出發點沒有惡意,但旁人眼中他就是搶玩具,因此對幼兒的人際關係帶來負面影響。
協助幼兒改善人際關係
成人時常以幼兒的片面表現,來評鑑他們。當一名幼兒被貼上懂事、聰明、有愛心等正面標籤,他會較易獲得他人的喜愛。相反,當幼兒被貼上調皮、愛哭鬧、不聽話等負面標籤,其人際關係會較差。作為家長要盡力協助子女,提升其社會互動能力,改善人際關係。
1. 提供表現機會
多讓子女參與群體活動,感受分享與合作的體驗。讓每位幼兒都有表現自我、貢獻團體的機會,以增進其自我價值感。
2. 遊戲提升認知
多與子女玩角色扮演遊戲,提升其對社會互動行為的理解,幫助他們跳出自我為中心的認知階段。在遊戲中加入「輪流」、分享等元素,亦能進一步培養其社會規範。
3. 講故事學社交
多與子女講述以朋友及社會互動為主題的繪本,使幼兒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朋友的重要性,以及朋友可以帶來的快樂,改變他們對其他人的負面看法。
4. 家長以身作則
家長應以身作則,示範結交新朋友,以及與朋友相處的態度及方式,讓幼兒有正面的模仿對象。當孩子有不良行為時,父母應轉移其注意力,介紹正確的言行;事後再解釋不良言行的後果,輔導子女戒除。
5. 肯定與讚賞
當子女有良好社會行為,家長應給予肯定及讚許,令孩子確定該行為是好的,日後亦會重複表現。家長亦要不斷為孩子打氣,讓他在犯錯後,有勇氣再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