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看事物的角度總是異於常人。有一位美國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學者忽發奇想——認為兒童嗜吃某些特定食物或垃圾食品等,有可能和他們衣服上的圖案有關。換言之,她認為童裝上的圖案,很可能塑造了兒童與食物的某種情感關係。
食物圖案具性別差異
這位想法新穎的兒科醫生Megan Pesch,獲得美國心臟協會和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支持,就着「社會影響與兒童飲食偏好的關係」這一課題進行研究。其團隊在去年查驗了3,870件來自4個零售商供應的童裝,發現當中約十一分之一有食物圖案,而這批童裝中的三分之二,其圖案中的食物是不健康的;另有三分之一的食物圖形具擬人化的食物,例如「踩着滑板的Pizza」,這些女童裝也有明顯性別差異,好像女孩童裝大多是漂亮的糕點、甜品等,但男孩童裝則是快餐、鹹味食品居多,例如Pizza、熱狗、薯條等。Megan Pesch認為,童裝圖案的性別差異,可能是性別期望的投射,例如女孩被期待是「甜美的」。
圖案或影響飲食偏好
是次研究中發現,許多食物圖形被擬人化,例如衣服有一隻「正在想着漢堡包的恐龍」,或者旁邊有「好吃」字樣的炸薯條;又或者衣服上有「獨角獸、彩虹和蛋糕」,上面寫着「Dream Big」,而冬甩旁邊寫着「與你共處很快樂」等等。
Megan Pesch認為,吉祥物或卡通人物經常被用於食品營銷,以增加品牌對兒童的吸引力,而服裝是一種經常與人接觸的媒介,食物圖案被人格化後,吸引力或會大增,加深對兒童飲食偏好的影響。而她也引用其他研究表明,兒童的食物偏好及飲食行為與社會影響有關,小朋友真的會嘗試或直接進食與食物圖案類似的食品。
影響力周而復始
Megan Pesch指出,童裝上的食物圖案將食物訊息內化的強度有多大,還需要做更多的研究,但這次研究帶出的訊息表明,兒童與食物關係在幼年期便開始發展。部分受影響的兒童可能會認為,吃那些食物就是好的(而且吃上去口感和味道也真的不錯),能跟上潮流,或更易被朋輩所認同。最終可能導致兒童形成偏食習慣,或者致肥。
當孩子們愛上這些食品後,又會再購入類似圖案的衣服,這會造成不健康食品的「行動廣告牌」,令這種影響力周而復始下去。Megan Pesch表示,這種兒童期的飲食偏好,可能一直延續至成年期。若能掌握到像服裝圖案這種媒介對兒童的行為的影響,就能提供有關「社會如何塑造兒童與食物情感關係」的訊息,以及對於部分心理問題或肥胖症狀等的治療基礎。
圖片來源:www.dhgate.com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