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命好不如習慣好。」一歲的孩子已脫離嬰兒時期,正是訓練自我管理的好時機,想要教出讓人喜愛的孩子,秉持愛他但不縱容的原則,適時糾正壞習慣。
不自覺愛咬手指
養育孩子的過程,不單只是關注身體的健康,心理的健康同樣重要。兒童心理醫生表示,孩子頻繁出現咬手指的行為,屬於重複性行為障礙,孩子咬手指的原因不一,根據案例歸納,可能是焦慮、無聊或其他心理問題。應對的方法,首先要觀察孩子的生活情況,在哪種情境之下容易咬手指,比如:是否不適應新的環境?正在斷奶或戒尿布?近期家中是否有所變動,如搬家換環境、新成員到來或換了保母?父母盡量不要用處罰的強硬手段,禁止孩子不要咬手指,應該協助孩子辨識情緒及感受,練習面對生活困境的技巧,溫柔地陪伴孩子不安的情緒,來逐漸減少令孩子咬手指背後的心理因素,從而減少孩子咬手指的情況。但若是情況沒有改善及嚴重到影響日常生活,則需要進一步諮詢專業醫生的協助。
不如已意就尖叫
一歲的孩子已脫離嬰兒時期,自我意識觀念抬頭,對想要的事情常會堅持己見,雖然能夠說出簡單的字詞,但無法精確說出心中的想法,所以會用耍賴的方式表達,比如哭鬧、尖叫等偏激的行為。有時在公共場合,會看到孩子吵著要買玩具,父母不買就賴在地上不走,大聲尖叫引起旁人的注意,有些父母會屈從孩子,買給他想要的東西,一旦開了先例,尖叫變成控制父母的手段,長大後要調整就較為困難。當遇到孩子尖叫,父母可以先判斷孩子的狀態,是否累了或餓了?尖叫是不是故意的行為?如果身體狀況良好,先制止孩子尖叫的行為,帶孩子到別地方,再提供孩子特定的選項,想要買玩具可以,只能挑家裡沒有的,或者益智類的玩具,也可以限定金額範圍,讓孩子了解服從是社會化的過程之一,不能因為自己的喜好,在公共場合影響他人的安寧。
愛看電視不說話
父母忙碌無法陪伴孩子的時候,有時會選擇讓孩子看電視,孩子喜歡新奇的卡通,久而久之對電視上癮,呆坐在電視前不愛說話。成長中的孩子,大腦需要輸出及輸入的刺激,電視只能傳達單向的訊息,長期看電視的孩子,習慣了單一的溝通模式,可能造成語言遲緩的情況,無法正常與他人溝通,所以可以限定孩子看電視的時間,30分鐘就要休息,也可以鼓勵孩子探索新事物,培養除了電視以外的喜好,家長的陪伴是最好的良方,畢竟電視無法取代父母的溫暖,多跟孩子說話互動,培養健全的人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