湊 B 不容易,有孩子總是安靜不下來,又有的每次情緒起伏都只會哭叫,無法表達感受。爸媽也在想方法令馬騮仔變得更定性專注,還是在找跟孩子溝通的門路?有家長讓子女上藝術靜觀課,小小心靈漸漸變得安靜、愉快和強大。馬上看 3 歲 Elaina 的個案和靜觀導師、庭文化創辦人侯易廷(Grace)訪問及兒童藝術靜觀課學員的家長分享。
下午四時,Elaina 應該是剛下課,穿著校服的她毫無倦意,放下書包就跟著靜觀導師 Jeanne 坐在地板上。導師往手上的頌缽輕輕敲了一下,噹!Elaina 慢慢閉上眼睛、默不作聲,數分鐘後,當她再聽到頌缽的聲響,才把眼睛張開。只有 3 歲的孩子,竟然擁有這種安靜的能耐!
「人類慣性都是要有生存的技能,希望得到一些東西,我們訓練已久,但我們有沒有訓練去享受快樂呢?快樂也是種練習,現在香港的孩子有很多資源,他們很容易分散注意力,假設他們很想吃某種食物,就一定要得到,否則就不開心。他們不習慣等待,靜觀就是要讓孩子慢下來,讓他們懂得珍惜,漸漸就可以從很細微的事情得到滿足感。」Grace 說,靜觀練習是透過在安靜中提升對自己和周圍事物的察觀力並且與外界連接,獲得愉悅感。
Grace 回憶小時候在不知不覺下練習過靜觀。「我一至五歲那段日子在加拿大溫哥華居住,身處環境綠草如茵,老師會擁抱你,和你一起很溫馨地享受綠色景致,當下那些時光,那一刻就是靜觀。」
透過安靜專注,靜觀還可以帶出多角度的思考模式。「平時我們在遇到某種事情後會作出某種行為反應,我們沒有去想為什麼。腦內側前額葉皮質負責掌管自我覺察力,靜觀練習會鍛練這個腦區令大腦迴路多角度看事物,我們不會一下子被情緒淹沒,反之,會覺察到自己的情緒、思想或身體的感覺,並產生同理心,從另一個角度看事物。這種多角度思考模式有助自省,我們的社交活動會漸漸變得更加人性化。」
不過靜觀練習並不是要企圖改變一個人,Grace 指出在靜觀的練習過程中不帶批判性,不會批評孩子做某件事是錯或差勁,是透過養育的方向一步步去教導。
Grace 在靜觀練習中加入藝術元素,這種做法有什麼好處?「靜觀很多時會加入呼吸的練習,我們會教孩子呼吸的方法,孩子很活躍,尤其是男孩,他們或會埋怨呼吸很煩很悶,於是我們就加入一些孩子喜歡的活動。小朋友都喜歡藝術創作,透過如沙、水彩等素材能提升他們對感官的察覺力,我們會在孩子的創作過程中提出疑問,鼓勵孩子去表達,他們的自信心就會愈來愈強。」
Elaina 上的是以三至四歲學前兒童為對象、以情緒管理為主題的藝術靜觀課,這天是她的第五節課。「小朋友年紀小,不懂表達自己的情緒,可能只是知道自己不開心,一開始 Elaina 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是生氣,什麼時候是傷心。透過藝術創作,她可以更容易學習及理解情緒,用不同顏色代表不同情緒,例如開心是黃色,生氣是紅色。」導師 Jeanne 解釋。
簡介靜觀和不同的情緒,介紹課程中會出現一些公仔和小夥伴,讓他們熟悉我們將會使用的工具和故事。
針對不同情緒逐一講解。
提供簡單方法應付負面情緒,幫助自己平伏心情和管理情緒。
Elaina 上了四節課,媽媽覺得女兒有什麼改變?「我之前報讀 Grace 開辦的靜觀課,最大的得益是找回自己的初心、聚焦當下。」Elaina 的媽媽 Danielle 解說她把女兒帶來上課的原因。「對於小朋友,專注也是很重要的,我希望女兒在幼年時期就學會專注。她的專注力也提高了,閉上眼睛聽頌缽的聲音,讓她知道在那一刻要安靜,要專心,現在她在學習及玩玩具時,專注時間也長了。」而在靜觀課中認識各種情緒,媽媽感覺跟女兒溝通變得容易。「當她有點情緒,我就可以問她是生氣還是緊張,傷心還是害怕,她可以告訴我,我比前更容易找出問題所在,她也因此較容易面對困難。」Danielle 說。
部分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