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孩子像個小大人,不一定會聽從爸媽所說的話,而且喜歡反問「為什麼?」,儼然像個小大人一樣,爸媽怎麼適當的引導孩子呢?三種與孩子相處時應掌握的原則,讓你成為孩子的最佳導師與夥伴。
三歲的孩子在生理上,身體發育成熟且行動自如,可以做到簡單的生活自理,能夠自己走路、上廁所及換穿衣服,還會貼心的幫忙爸媽做簡單的家務,比如:拿小東西、洗碗...等;在心理上,孩子擁有自主思考的能力,對於事情有自己的見解,能夠表達心中的觀點,有時,可能不會聽從爸媽的話,還喜歡反問「為什麼?」,儼然像個小大人一樣。
三歲孩子很有主見,想要證明自己做得到,然而,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會經歷許多的挫折,此時可能會對自我產生懷疑,情緒上容易感到焦慮不安,起伏比較大,而親子間較常因為日常生活的瑣事,產生不同見解的衝突。這時期的爸媽,管教孩子的尺度必須拿捏恰當,太過嚴格會造成反效果,讓親子關係變得緊繃,孩子會認為爸媽不了解自己,反而不願意說出心裡的想法;但太過順從孩子的意見也不恰當,三歲的年紀大多上學了,已經接觸到外界不同的人、事、物,正是建立為人處事準則的最佳時機,當孩子的行為產生偏差時,必須及早矯正。
1 事前溝通,多用「我們」取代「你」
親子溝通時,常發生孩子不聽爸媽指示的情況,與其跟孩子硬碰硬,造成衝突的緊張局面,不如事先預想可能會發生的情境,比如:帶孩子到公園玩之前,可以先跟孩子說:「爸爸今天會準時下班,媽媽要提早回家準備晚餐,等一下回家時間快到了,媽媽會先提醒你,我們一起早點回家,好嗎?」多用「我們」而非「你」來進行溝通,孩子都是貼心的,只要理解原因之後,大多願意配合。
2 建立常規,學習自己負責
三歲正是好玩的年紀,孩子有時對於該做的事,卻可能為了想玩,沒有馬上執行,媽媽要督促孩子建立常規,可以告知孩子,每天在固定的時間,該完成哪些事情,讓孩子了解生活自理是他應該做的事情,責任不在媽媽的身上,媽媽的工作是善意的提醒,培養孩子負責任的習慣,比如:上學的前一天晚上,就要先把書包及換穿的衣服準備好,做完才可以玩玩具。
3 信任與等待,相信孩子做得到
阿德勒學派的心理學家岸見一郎,在《不管教的勇氣》一書中提到:「學習是孩子的課題,父母可以做的事:信任、等待及感謝。」三歲的孩子,正在建立自我價值的認同感,從爸媽的說出口的話,來了解自己的樣貌,所以父母平常可以具體的肯定孩子已經做到的事情,比如:「你昨天還不知道怎麼分享玩具給小明了,今天媽媽看到你已經懂得分享了。」
當爸媽能信任孩子的學習能力,創造親子間良好的溝通管道,就可以分享人生經驗給孩子,成為孩子人生旅途中的良師益友。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