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不能當飯吃,不要畫畫了,快去念書!」以學業成績掛帥的教育體制,讓孩子們失去了學習美感的機會,美感不只具備娛樂價值而已,反而能夠應用在各個層面,將美感融入生活中,為孩子培養藝術的細胞。
功利主義下被忽略的美感教育
美感教育(Aesthetic Education)一詞源自於美國,由紐約Lincoln Center Institute (LCI) 單位所創辦教育課程,有別於傳統美學的審美批判,而是強調讓學生觀察藝術作品,反思作品中所要表達的意念,將想法與日常生活經驗連結,再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藝術創作。
亞洲的教育體制,將學業成績擺第一,父母看重孩子的學業成績,藝術被視為娛樂而非生活所需,功利主義的集體意識之下,普遍認為「藝術不能當飯吃」,著重學業成績的表現,將目標放在將來進入一流的學校,當孩子在選填學校志願時,也傾向不讓孩子選擇藝術類的科系,可能使原本擁有藝術天份的孩子,放棄了對藝術的喜好,選擇沒有興趣的科系,反而影響了求學時的表現,浪費了孩子求學時期的黃金歲月。
美感可以應用在生活的各個層面,並非僅具備娛樂的價值,比如:風靡全世界的蘋果電腦創辦人Steve Jobs,若不是在年輕時在美國Reed College修習字體學的課程,今天就沒有蘋果電腦帝國的盛世;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Leonardo Da Vinci,每天都花許多時間觀察大自然,他的成就不只創作了《蒙娜麗莎的微笑》、《最後的晚餐》等驚人的藝術作品,更將觸角跨足解剖學、土木工程、光學和流體力學,他的強烈好奇心及豐富的創造力,堪稱是將美感發揮到淋漓盡致的最佳藝術家。
學校、家庭、社會三方促成美感教育
美感是文化藝術的呈現,可以成為一個人內在的涵養,也能成為專業的工作,需要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培養,透過長時間的累積才能看到具體的成效。培養美感需要學校、家庭及社會三方面共同努力,學校提供美感所需的知識、父母帶著孩子實踐美感、社會創造整體的美感氛圍,才能讓孩子們沉浸在美感的環境之下,啟發他們的美感素養。
在法國,每個人睜開眼看到的都是美麗的事物,不論是街道、藝術品或是衣著,美感融入在空氣中,這是因為美感教育由文化部及教育局聯手促成,全法國有245所市立音樂學校、103所國立音樂舞蹈學校、以及35所專門培養藝術專才的國立區府學院,孩子在唸基本的國民義務教育時,也能依照喜好選擇藝術課程。
香港美感教育機構總監孫惠芳小姐表示:「美感教育是綜合式的學習,我們要尊重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將美感融入到生活中,用體驗的方式讓孩子學習美感,引導他們用藝術來表達自我想法。」孫小姐跟學校老師共同籌辦以「水的形態」為主題的工作坊,讓孩子們用五感來體驗液體的水、固體的水,再用肢體動作及繪畫來呈現作品,然後再為孩子們的創作舉辦成果發表會,藉此讓孩子體驗美感。
怎麼從家庭中落實美感教育呢?可以帶孩子聽古典音樂,閱讀藝術家的故事;當孩子開始拿筆作畫,不用批評孩子畫得好不好,讓他們發自內心創作,發揮想像力;平常可以帶孩子到郊外走走,觀察大自然的樹木、花朵、水流,從環境中激發美感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