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提到如何界定「兒童心理創傷」和它對小孩成長的影響,及教家長如何觀察孩子有否出現異樣,接下來這篇就會集中講解英國註冊音樂治療師、註冊社工姚景之(下稱:姚Sir)如何利用一些易上手的樂器,引導小孩講出心底話,從而針對處理兒童心理創傷問題。
英國註冊音樂治療師姚景之以音樂治療法,處理兒童心理創傷問題。
心理創傷如海浪般蓋過來
其實心理創傷不是甚麼洪水猛獸,姚Sir形容它有一個孿生兄弟叫「抗逆力」,家長為子女建立抗逆力是治療心理創傷的靈丹妙藥,也是最好的禮物。他更將心理創傷比喻為一個海浪,如果小孩抗逆力不足,就很容易會被海浪蓋過,他再舉例說,若果子女成績差,家長首先是要穩住子女的信心,鼓勵他們不要放棄,切勿說「乜你咁渣架,咁都唔識!」而應該要說「今次考試或測驗真係好難,下次繼續努力啦!」
家長多以同理心 說出小孩感受
再者,家長應該容許小孩在安全情況下表達情緒,例如小孩在外與其他小朋友玩樂後很生氣時,如果家長都不容許小孩發泄情緒的話,小孩更加不懂控制情緒,姚Sir鼓勵家長應該以同理心主動說出小孩的感受,表示自己十分明白及體諒小孩的處境。大人應多站在小孩角度看事物,又或者可以陪小孩大力踏地或大聲叫喊,以紓緩他們的憤怒情緒。
以不同音樂引導小孩說出心聲
經歷心理創傷後,小朋友在感觀上(視覺、聽覺及觸覺)都會有所改變及衝擊,如孩子在學校被同學欺凌,當他閉上眼時視覺可能會看到被欺凌畫面,聽覺上則可能會常常聽到被人嘲笑的聲音,或身體感到不舒服,而一些簡單易上手的樂器,就可幫助孩子在感官層面建立安全感及調節情緒,令人感到舒服安定。
音樂治療師會利用不同樂器,例如雨聲棒(中間最下方那支),因它的音色像下雨,又像喊聲,多用來表達傷心。
透過音樂治療 建立小孩安全感
當音樂治療師聽完小朋友分享故事後,他會按小孩的情緒感覺,然後用一首自己作的歌唱出來,因為有時小孩不擅辭令,姚Sir補充「當小孩聽到有治療師在旁邊唱出他的心聲,那種被安慰及被明白的感覺又會強一點。」音樂治療師繼而會請小朋友揀一些樂器給他用,目的是要小朋友擔當小指揮家角色,譬如指揮治療師玩樂器,大細聲或轉換甚麼樂器全由小朋友決定,通過這些指令,小孩就能慢慢建立起自信心及掌控能力,步出受心理創傷影響後的陰霾。
音樂治療法是「感官介入治療」(Sensory-based Trauma Intervention)的其中一種,例如孩子想宣洩憤怒情緒,但他不懂用言語表達,就會選擇大力拍打鼓,這時音樂治療師亦會陪他一起拍鼓,通過擊鼓抒發憤怒情緒。然後下一步就是要理解孩子憤怒的來源,可能是被同學嘲笑後的憤怒,然後治療師再用音色相對較平靜舒服的鋼片琴紓緩孩子憤怒的心情,再慢慢撫平情緒,就好像如果BB喊,媽媽不會輕搖BB,反而會拍拍其背說「乖啊,無事無事!」嘗試表示明白,然後媽媽就會放輕聲線,減慢動作,情況像跳一隻舞,舞步過程由激昂到冷靜,最後緩和情緒,這是一種身體經歷。
心理創傷治療分三階段
第一階段:Victim(受害者階段)經歷事件後,失去自信感、控制感。
第二階段:Survivor(倖存者階段)開始建立自信心及安全感,雖然有機會再受事件影響,但應對能力已經提升了。
第三階段:Thrivor(重拾生命力的人)小朋友重新過著開心滿意的生活,又可與他人建立關係,亦能正常上學。
姚Sir表示心理創傷治療階段常以一年為時限,服務對象大約須與專業團隊見面12次,這視為一個完整治療,不過很多時都要視乎每單個案的進展速度,並不能一概而論。
如果家長懷疑自己的小孩子受心理創傷影響,而想尋求專業意見的話,其實香港小童群益會的賽馬會兒童心理創傷治療服務,推出了專為3至12歲兒童及其家庭提供心理創傷治療服務,並由已接受認可專業訓練的治療師、社工及臨床心理學家等負責。
賽馬會兒童心理創傷治療服務網頁連結
(下篇完)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