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會透過觀察、模仿父母或其他人的行為、語言,來進行學習。沒錯!即使其語言能力有限,依然熱衷模仿不同聲音,例如動物的叫聲、父母說的話等;這是2到3歲幼兒語言發展的特徵之一。這種猶如鸚鵡般的仿說(Echolalia)對幼兒發展有何影響?
仿說是發展指標
嬰兒出生時只會以哭喊表示需求,成長至6至9個月,便開始牙牙學語,使用一些聲音去吸引大人注意,對周圍的聲音亦有明顯反應。到12至18個月,部分嬰兒可按大人的指令完成簡單動作,會說「爸爸」、「媽媽」或「要」、「不要」;亦開始藉由模仿學習日常生活知識,有時會出現鸚鵡式仿說。例如1歲多的小朋友看到貓,會想起父母曾教過他貓的叫聲,所以他會用「喵喵」來作為貓的稱呼;他們看到車子也會稱之為「缽缽」。待幼兒成長至2至3歲,語言語彙大增,會運用名詞、動詞及部分代名詞,如你、我。他們除了喜歡喃喃自語、發問問題外,亦會自問自答——發音、用詞、語氣、表情,都酷似主要照顧者或他喜歡的人。
增進詞彙練習發音
綜上所述,幼兒2至3歲時語言的模仿最為顯著,而「重複」和「模仿」是他們學習口語的重要方式之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可利用幼兒這一特質,教導他們認識不同的字詞以及發音,再讓他們通過仿說和重複來鞏固知識。而家長亦可透過與子女講故事、玩假想遊戲等,讓孩子仿說不同的生活詞彙、句式,例如由「要蘋果」到加入主語「我要蘋果」,再加入動詞元素「媽媽畀蘋果我」,循序漸進提升句子的組合元素,達致促進語言發展目的。當然,家長亦要注意自己說話時發音是否正確、詞彙是否豐富、語法是否有規範、表達是否有條理,因為這些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語言的發展。
訓練有法促進發展
幼兒透過仿說大人的話,協助自己去理解事物或行為的意義,例如自己對自己說「你要乖」。而他們亦會透過仿說,來引起大人關注。此時,家長就要留意以下事項,協助子女朝正確的方向發展。
1. 不合時宜 要作引導
例如媽媽做家務時,孩子說:「你又在搞甚麼?」雖然語氣不善,但句子意義沒錯。父母不必反應過激,可以教他用溫和的語氣去問問題,如「請問你在做甚麼?」若相同情況下,孩子說「你激死我了」,就不能對應當時的情境,家長應加以引導,令子女明白這句話不適當。
2. 不當發音 需要糾正
部分家長或照顧者說話或有口音,幼兒會加以模仿,成為習慣後,長大會較難糾正。家長若希望子女說話發音純正,就要留意自身及照顧者的說話方式及音調。如必要時,可請發音較佳的另一半,負責教導孩子語言方面的學習。
3. 注意言行 樹立好榜樣
若家長有不良口頭禪,或說話夾雜不當用語,很容易被幼兒模仿。當家長聽到孩子說出這種話,通常會驚訝繼而指責,孩子會感到迷惘,覺得不公平。因此,家長除了要用其他話題,引開子女對這種不良言行的注意力,亦要改善個人言行,為子女樹立良好的榜樣。
4. 只會仿說 要作評估
一般到3歲,幼兒的仿說行為會隨著其認知及語言發展而減少。若幼兒平日不太說話,也不問問題,回答問題時,只會仿說出父母教過的答案,若換一種問法,他就無法回答;家長就要提高警覺。此時,應帶孩子到健康院檢查,以便及早協助子女面對發展性問題。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