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設立「關愛座」在社會上引起爭議,但是為有需要的人士「讓座」,絕對是一種美德。小朋友透過「讓座」,能夠逐漸懂得如何關懷、禮讓他人,有助他們建立良好的道德基礎,才能真正體驗到何謂「助人為快樂之本」。
學習禮讓美德
華人社會重視禮儀,而禮讓是當中的重要成分。《左傳‧襄公十三年》指「讓,禮之主也」,意指要對他人恭敬、謙讓、有禮貌,以保持人際關系的和諧。但學齡前的小朋友思維大多以自我為中心,未必會理解禮讓的本質,那就要依靠父母為他們提供禮貌的教育。除了透過講故事、講道理,讓孩子身體力行實踐「讓座」,亦能學到尊老、愛幼、幫助有需要人士的概念。
多運用觀察力
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家長除了要以身作則,為有需要人士「讓座」,同時也要教導孩子多觀察身邊的人事物。例如看看身邊有沒有老人、孕婦、傷健人士、抱着嬰兒人士,如果有,家長就應鼓勵孩子主動「讓座」。而當孩子能正確運用觀察力,並且主動「讓座」時,家長則要給予讚賞,「正面增強」子女的良好行為。
培養「同理心」
「同理心」對小朋友來說很抽象,而「讓座」就是一種有效的實踐體驗。當家長帶孩子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時,可讓他們嘗嘗一直站到下車的滋味。孩子累不累呢?會有一點。那麼,老人、孕婦、傷健人士、抱着嬰兒人士豈不是更辛苦?是否應該讓他們坐呢?家長對子女作出適當的引導,讓孩子嘗試設身處地為別人着想,令他們能從內心自發地「讓座」,其「同理心」的建立便告圓滿。
培養良好德行
一開始,促使小朋友做好事(例如「讓座」)的動力,是別人的讚許。但要做好事,他們就要有所「犧牲」,例如讓了座,自己就要站着;但出於渴求大人的認同,他們確實地做了好事。若家長在子女作出良好行為後,給予正面的評價和稱讚,便有助子女將助人的動作與良好行為作連繫,並將訊息內化,融合到生活當中,成為德行的根基。那樣,他們就會自發地作出符合社會規範的舉動,不會覺得自己吃虧,亦能享受助人的快樂。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