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發現,每當要求孩子做事時,即使那件事是他們的責任,孩子卻總是討價還價,只有得到更多的好處,才肯去做。孩子的行為是一面鏡子,他們模仿對象就是父母。當你是一個討價還價的父母,孩子也會有樣學樣。所以,當孩子為了「聽話」而向家長談條件時,你便要反省一下了。
原因在於前後不一
孩子對個人行為對錯的認知不深,他們往往會依據父母的反應及評價去作判斷。若家長的言行猶豫不決,甚至前後不一,孩子初時會感到迷惘,不知如何遵守;到後來,他們便會知道和父母討價還價,能夠博得有利自己的結果。
例子一
媽媽和女兒去超市買菜,事先媽媽已表示:「今天趕時間,我們只買菜,不能買其他東西,好不好?」女兒表示「好」。但小孩子一會兒就忘記了承諾,不時拿着糖果、餅乾要媽媽買,媽媽一再拒絕之下,她放棄了那些東西。但是,媽媽卻在結帳時,發現了自己愛吃的口香糖,表示女兒很乖,可以買口香糖給她做獎勵……
例子二
有一位媽媽,為了孩子的牙齒健康,平常不準兒子吃糖。孩子生日時收到一大盒糖果,媽媽就和兒子商量一天要吃多少顆糖果才算恰當。5歲的兒子表示:「一天吃3顆就夠」,媽媽馬上說:「那你一天吃2顆吧。」兒子默默地接受了。媽媽想了想又說:「你還是一天吃1顆吧,吃多了會蛀牙,很痛的。」兒子面露愁容。最後,媽媽表示如果不接受,就沒收糖果,所以兒子只好答應了。
討價還價的影響
就上述例子一,母女看似順利的互動,卻隱含着媽媽言而無信。媽媽出於自我中心的態度,打破了「只買菜,不能買其他東西」的約定——表示威權說了算,為孩子樹立了壞影響。而例子二的媽媽是否做得很圓滿?但其實,兒子提出的條件亦算合理,而且甚為自律,但媽媽卻不認同,仍然討價還價,甚至出言威脅,令孩子心中蒙上陰影。
孩子心中產生「自己做的決定永遠不夠好」的概念,便無法增長其自信心。即使自己能夠自律,也得不到父母的認同;威權則能隨意改變事情的結果,亦會令孩子感到沮喪。
以身作則 言行合一
父母不想孩子討價還價,自己在管教孩子時,就要先想清楚合理行為底線在哪兒。若孩子提出的要求在合理範圍之,為何不成全孩子?何必與他斤斤計較!若孩子能做到自我節制,家長更應為他們喝采,讚賞他們言而有信。如果孩子的要求超過合理範圍,家長就要定明底線,溫和而堅定的執行;讓孩子明白到自己甚麼可以做,甚麼不能做!
像例子二的媽媽,家長心目中的要求過高!當孩子提出要求時要好好想想,自己規範與孩子的條件是否合理;如果有衝突,家長就要清楚地告訴孩子不允許的理由,以協助孩子成為一個懂原則、講道理的人。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