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fred Adler是20世紀初期的奧地利心理學家,和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榮格(Carl Gustav Jung)被譽為「心理學三巨頭」;他的理論是教育界運用最為廣泛的心理學。Adler提出每個孩子心中都渴求「4C」,只要父母掌握這些原則,有助培養出孩子的正向心態,減少不當行為,親子間便能享受到和諧的親子關係。
子女心目中的「4C」
在Adler的理論中,他認為人所有的行為都有社會目的,最終追求的就是歸屬感、價值感,以及自己與他人有連結,即便是小孩子也不例外。美國臨床心理學家Betty Lou Bettner博士將Alfred Adler的理論提煉為「4C」,指出那是每個孩子心理成長的關鍵。它們分別是:
Connection
與家庭有連結,渴求歸屬感,明確自己有一席之地;
Capable
渴望有能力,能自制、自律,有能力自立;
Counts
渴望自己是有意義的,能對家庭或他人有貢獻、有價值;
Courage
渴望有勇氣,希望有信心面對挑戰。
孩子的這些歸屬感何來?那是來自父母、老師對他的認同。因此,與孩子最親近的父母,教養想要發揮效果,最重要的前提是協助孩子實現「4C」,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被重視、有歸屬感、有價值。
如果「4C」被實現 / 沒實現
我們先看看Betty Lou Bettner博士的以下假設,孩子在受到到/不能感受到「4C」的情況下,他們的心理及行為有何差別:
資料來源:《Raising Kids who Can》Bettner, B. L & Lew, A
家長如何實現「4C」
如何讓每個孩子都能感受到「4C」?Betty Lou Bettner博士認為,針對每一個「C」父母或老師都要作出適當的心理調適與行為上的配合。
1.建構「連結」
鼓勵合作互動: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制訂家規、如何合作學習等。
提供正向關注:家長不拿孩子與他人作比較;要經常肯定子女的能力和優點,給予大力的關注,讓孩子明確知道父母了解自己。
表達接納:家長即使不同意子女的言行,但應盡量理解背後原因,並接納他們的不足與錯誤
2.培養「能力」
從錯誤中學習:家長宜有多元的價值觀念,而非靠單一的成功來為子女下定義,例如,一味追求好成績、考上名牌學校、比賽奪冠等等。宜採取鼓勵、聚焦於子女的努力過程而非結果,了解孩子表現背後的原因。
建立信心:鼓勵子女從處事過程中學習,着重每一個進步,給予適當的支持與挑戰,協助孩子建立自信。
3.賦予「意義」
製造機會:父母宜製造不同的機會讓孩子作出嘗試,讓他們覺得自己能獲得均等機會去參與事務、表現自身能力,而非被忽略、排擠。
提供真實回饋:當孩子做得對、做得好,父母宜明確告訴他們,讓他們知道自己對家庭貢獻的價值。
4.給予「勇氣」
承認不完美:家長須調整對子女的期望,協助他們發掘自身的優點。
「4不」:不設高標準、不比較、不批評、不代勞;鼓勵及引導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從細小的成功感中累積勇氣和自信。
不忽略:父母多關注子女的言行,面對其偏差行為,如因自卑而自大等,應避免責罵,宜給予正確的引導。
後記
即使是2、3歲的孩子,剛開始感受到自己的能力時,都會想幫媽媽的忙,或者做一些他覺得很有貢獻的事。因此,父母在此時就要對孩子進行「4C」的「輸入」,從小培養正向的心態,便能避免很多行為問題的出現。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