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語言學習的發展是由單字詞、雙字詞、短語、簡單句擴展到複雜句,繼而促進人際互動和訊息交換。大約7歲的兒童,通常都能說出流利的語句,並具有相當的敍事能力。若孩子的語言發展出現遲緩,家長除了安排相關治療外,也可為孩子創造適當的語境和引導,誘發他們自主溝通。
步驟一:改變說話習慣
若家中有語言遲緩的寶寶,家長應先檢討一下日常的教養方式是否出了問題。例如:家長本身內向、不愛說話、家長說話語速快、常催促孩子回應卻不了解他們是否聽得懂,或是家長工作太忙沒時間與孩子溝通互動等。
如果這樣,家長就要改變習慣,不但要和孩子多說話,而且要緩慢或利用清晰字句給孩子作示範,配合手勢和表情,協助子女理解說話的涵意。當然,鼓勵和稱讚是少不了。另外,家長與子女溝通時應多聆聽,給予他們足夠的思考時間,適當地給予提示,無論孩子如何回應,都要有回饋。
步驟二:創造語言刺激
家長宜為孩子創造不同的語言刺激:
步驟三:誘發溝通需求
家長可刻意製造「短缺」,以誘使孩子自發地提出要求。方法很簡單:把他們喜愛的玩具放在高處,看得見卻拿不到、把他們愛吃的零食藏起來、刻意在他面前玩他愛玩的遊戲卻不邀他一起加入等。如果孩子不說出要求,便得不到他想要的;當他說出要求,如「要食」或「食餅餅」,家長就要滿足他。一開始時,孩子或會大哭或耍賴,家長絕不能屈服。同時,切忌當孩子作出反應時再乘勝追擊,要求他多講幾個字,才滿足要求。這樣你就變成沒信用的大人,下次想用這招,孩子或不再理會你。
步驟四:日常累積詞彙
患有語言發展遲緩的小朋友可能在認知、詞彙方面比較弱,家長要理解他們的能力不足,針對性地在日常生活中教導相關知識和詞彙,讓孩子學習理解名詞、動詞和形容詞等,同時教導孩子有關詞彙的用法。家長不妨將字詞卡片貼在家中不同物品上,詞彙可稍作分類,如動作、物件、衣物、食物等逐項認識。在日常生活中,小朋友「儲蓄」一定詞彙時,會到達「詞彙爆發」,這時便能說出他們真正喜歡的事物。
步驟五:漸進式引導組句
若孩子只能說單字,家長便應嘗試教導他們說「兩元素」句子(主詞+動詞或動詞+賓語),例始:「我食」或「食包」等組合。待孩子能熟練處理這些句子後,便可學習「三元素」句子(主詞+動詞+賓語),如:「我食飯」或「我要車」;再進階可加入形容詞,如:「我要紅波波」。
當孩子能擴展句子,接着就可學習連接詞複句。例如:以「首先」、「跟住」、「然後」或「最後」來描述不同步驟;用「因為」或「所以」表達因果關係等。至於組織故事,由於涉及「時When」、「地Where」、「人Who」、「事What」、「原因Why」和「怎樣發生How」,這要到3至5歲才能做得到。家長可透過親子共讀,讓他們適應這種閱讀和說話的習慣。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