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促進子女認真學習,大部分家長都絞盡腦汁——除了鼓勵、獎勵、勸說、引誘外,很多時候都會用到「激將法」,用反話去激勵孩子去爭取好成績。不過,在子女教養中,要慎用「激將法」。家長不但要了解孩子的個性,還要了解其心理狀況。否則,激勵不成反而造成子女的自我否定心理,得不償失。
企圖控制行為
兵法《三十六計》中,第三十一計就是「激將法」;旨在用刺激性的語言或反話,激起受刺激對象的好勝之心,奮力去爭取施計者設置好的目標。對家長來講,運用「激將法」刺激孩子的自尊心,令孩子心裏產生「不服氣」的情緒,繼而奮發向上,發揮潛能,達到父母期待的結果。
但這方法並非每個人都適用。對於自尊心及能力較強旳孩子,或許「激將法」比終日在他耳邊嘮叨有效,但對於自尊心及能力較弱的孩子,父母釋出負面情緒,通常會引來他們的負面反應。
造成負面標籤
「激將法」引來的第一個負面影響,就是家長為孩子貼上負面標籤。家長為了激勵子女的好勝心,有時會說反話,例如:「你真的有認真溫習?那你考前十名來看看」或「不好好讀書,你就考不到好學校」……殊不知,家長的「激勵」不但不能令子女上進,反而否定了孩子付出的努力,並為他們貼上「差勁」、「不中用」的負面標籤。若負面「激勵」持續,而孩子的表現因為能力問題而只有小許或無法提升,都會令他們產生自我否定心理,認為自己無論怎樣努力都沒有用,容易自暴自棄。
親子互信缺失
「激將法」本身就是突出「比較」的差異,來對孩子作出否定。部分父母喜歡用別人的子女、親友的子女,甚至子女的兄弟姐妹,來作為孩子學習的目標。這麼做在孩子眼中,只會覺得你不愛他,不信任他。對於比較膽小、內向、缺乏鼓勵的孩子,家長的「激將法」還會帶來負面心理暗示:「你做不到」、「你比不上某人」。久而久之,孩子會愈來愈懷疑自己的能力,並且相信自己「沒有用」,因此而變得更被動,缺乏學習的積極性。
引起叛逆心理
「激將法」亦容易引起孩子的叛逆心理。部分孩子自主意識較強,認為自己的能力明明不差,但偏偏家長總是「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因此在心中對父母累積了很多不滿,繼而產生叛逆心理及「唱反調」的行為。無論家長說的話是否有道理,他們亦不會聽、不會做,甚至對着幹;就算自己做錯了,也不理會父母的勸告。若這種反叛情緒在幼兒時期已經紮根,到青少年時期,子女的反叛心理及行為會更為嚴重,不但影響其心理發展,更侵蝕親子感情。
對症下藥正面增強
由此可見,「激將法」的使用因人而異。若孩子較內向,這種方式要令他們信心受挫;若孩子自尊心較強、容易驕傲,則可略施「激將法」,將其驕傲之心化為動力。切勿長期「刺激」這類型孩子,因為其自尊心較強,刺激得多就會產生叛逆心理。
家長要用適當的鼓勵、肯定、支持去「正面增強」子女超越自己;即使想用「激將法」,亦要根據其能力,循序漸進。例如:孩子的能力達到75分,家長就要激勵他:「你這樣努力溫習,考到80分就好。」如果孩子成績達到或超越80分,家長可將目標逐漸上調,以小小的成就來協助孩子建立自信和學習興趣。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