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個家庭中長大的兄弟姐妹,個性各異,這與他們的先天「氣質」和後天教養有關!父母們要做的,就是好好了解子女的個性,找出適當的教養及溝通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好好「磨練」他們,才能令璞玉閃耀出它本身的光彩。
先天氣質可被後天改變
上世紀50年代中期,外國專家對於先天的「氣質」(Temperament)已有深入研究,其中以美國兒科醫生Alexander Thomas和Stella Chess最早提出的「九種氣質」理論,被醫學界認為是客觀、有系統的長期追蹤研究,至今仍為精神醫學界、心理學界、兒童早期治療所廣泛使用。
研究指出,氣質具有生理基礎,不存在絕對的好與壞;其次,氣質只是個性的初始元素,並非定型;第三,就是親子互動的方式和生活經驗都有助改變孩子的個性。換言之,家長適當的教養態度和引導方式,能協助孩子調適氣質,對其未來發展頗大影響。
認識九種氣質
現在,我們來探討一下幼兒九種氣質的特徵,讓家長能早作應對:
活躍度
指幼兒在一天中的活動頻率和節奏。活動量大的孩子較愛跑跳,精力充沛,需要的睡眠時間較少;活動量小的孩子較愛靜態活動或遊戲,所需的睡眠時間也較長。
規律性
指幼兒生理機能的規律性,例如:睡眠、食量、排泄等規律。如果幼兒睡覺、起床、饑餓等都很準時,規律性強,家長較易預測其行為。相反,對於規律性低的幼兒,家長很難推測他們的各種反應。
趨避性
指小朋友面對新事物的反應。如:有些幼兒對新食物會很高興地吃下去,有些則不肯吃,又或是吃了也會吐出來。看到陌生人,有些孩子不會害怕,有些則會躲在家長身後,有些甚至會大哭。趨避性高的孩子會較主動、外向、勇敢,能主動接觸新事物;趨避性低的孩子則會較內向,對新事物會有拒絕傾向。
適應力
指幼兒適應新事物的難易程度與時間長短。趨避性是第一時間的反應,而適應力則是幼兒自我調整後的反應。適應力強的孩子很快接受及融入新事物;而適應力弱的孩子開始時會觀望或退縮,要用較長時間去接受新事物。
堅持度
指幼兒想做或正在做某事時,在遇到困難或挫折後,能否堅持下去。堅持度高的幼兒,在遇到困難時會想辦法克服,不易放棄甚至「非要不可」,個性相對較固執。堅持度低的幼兒遇到困難會較易放棄,不太堅持己見,個性「順得人」。
注意力分散度
指幼兒是否容易受到外界干擾而改變原本進行的活動,它與堅持度亦互為關聯。注意力分散度低的幼兒做事較專注,較快達到學習目的;相反,則很容易受外界刺激所干擾,需要更多的專注力訓練。
情緒本質
指幼兒在一天當中愉快、友善、勇敢等正/負向情緒的比例。情緒本質正向的孩子會較樂觀,易結交朋友,態度積極,生活快樂;情緒本質負向的孩子心靈會較脆弱,多愁善感,不易與人親近。
反應閾值
指能引起幼兒反應的刺激量。這包括視、聽、味、嗅、觸覺等。反應閾值低的幼兒只要稍為刺激就會感到不適,例如:家長抱的姿勢不對,他就會大哭。反應閾值高的幼兒對刺激則較不敏感,就算尿片中便便都乾了,他也像沒事一樣。
反應強度
指幼兒對各種刺激產生反應的程度。反應強度與反應閾值,前者是外顯,後者是內顯。反應強度高的孩子,喜怒哀樂情緒及需求較容易被人察覺。反應強度低的孩子則較少外顯表現,家長很容易忽略他們的反應與需求。
磨合教養方式
若堅持度高的媽媽教養堅持度低的孩子,或會較順利。但如果親子都是堅持度高的人,就容易互不相讓,繼而產生衝突。不過,這不代表家長應該用教養來強行扭轉孩子的個性。專家建議,對待發展期的幼兒,家長宜順應子女的氣質來教養,切勿強行忽視孩子的生理及心理需求。例如:強行要求趨避性低(內向型)、適應性弱的孩子去「勇敢」嘗試新事物,這只會激起其內心的恐懼或反抗性,令親子之間產生隔閡。另外,小朋友逐漸成長後,行為模式與後天經驗有較大關係,因此家長應正面引導孩子,逐步協助他們修正先天氣質的弱點。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