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媽懷胎十月,只希望誕下健康的孩子,但有一些兒童不幸患上癌症,要度過不一樣的童年。兒童患上癌症能夠及早確診有助治療和康服,白血病、腦瘤等為本港最常見兒童癌症,馬上來了解病症的症狀!
香港每年約有180個兒童癌病新症,每一萬名兒童中約有一名是癌症患者。可幸的是,兒童癌患者康復的機會較成年人患者為高,及早確診及治療對於兒童癌症患者戰勝病魔十分關鍵。要注意的是,發生在兒童身上的癌症跟成人的很不同,根據香港兒童醫院血液及腫瘤科2021年資料,香港兒童最常見癌症頭五名為白血病、腦瘤、淋巴瘤、軟組織肉瘤、骨腫瘤。現在來了解這五種兒童常見癌症的症狀。
白血病亦稱為血癌或白血球過多症,香港每十萬名兒童有四名患者。常見兒童白血病有三類:急性淋巴細胞性血癌、急性非淋巴細胞性血癌或稱急性骨髓血癌、慢性骨髓血癌,以急性淋巴細胞性血癌最為普遍。惡性白血球癌細胞在骨髓中不斷分裂,影響骨髓功能,而癌細胞會隨著血液蔓延至全身各部位。病徵包括:持久發燒、臉色蒼白及疲倦、手腳出現瘀斑及容易流牙血和鼻血、易受細菌和病毒感染、頸部或其他部位淋巴腺脹大、骨骼或關節疼痛、肚脹或肚痛、食慾不振及消瘦。
有多種不同類型,原發位置也有不同,當腫瘤長大,顱內壓力或會引致頭痛、嘔吐、昏迷。當腫瘤令腦脊液流通受阻,在腦中積聚,會出現腦積水情況。如腫瘤壓住腦內組織,患者走路時或會感到無力和不能保持平衡,手腳協調能力下降及出現顫抖。視力方面或也會受影響,出現斜視或見到雙重影像。另外,腫瘤或會影響患者的進食及說話,或會有吞嚥困難和發音含糊不清等問題。有些個案腫瘤影響荷爾蒙分泌,令兒童發育成長遲緩,部分患者會患上尿崩症,排泄大量尿液。他們還可能會變得脾氣暴躁,對進食、學習和其他活動不感興趣。
原發於淋巴組織及淋巴結,每年大約有20名港童患上此症。淋巴瘤大致有兩類:何傑金氏病和非何傑金氏淋巴瘤,以後者較常見。非何傑金氏淋巴瘤一般原發於頸、腋下及腹部,為無痛性淋巴腺腫大。因支氣管受壓,會引致咳嗽及氣喘。腹腔淋巴結腫大導致腸痛及腹脹。另外患者或會發燒、皮膚痕癢、體重減輕、貧血,也較容易流血。
這是一種可以生長在患者身體任何部位的肉瘤,常見徵狀是在頭頸、 身體、手腳長出硬塊。腫瘤長於眼腔會引致眼球凸出,長於鼻竇會引致鼻竇炎。患者鼻孔內或會有硬物,面部會腫脹,呼吸困難。如腫瘤生於膀胱或生殖器官上,會引致腹部腫脹或排尿困難。
通常有以下兩類:尤因氏瘤及骨肉瘤,以後者較常見。骨肉瘤是一種原發性骨癌,大部分患者年齡介乎10-25歲之間。骨肉瘤主要出現在長骨骼上,最常見於膝蓋附近、骰骨下、脛骨或肽骨上。骨肉瘤會侵蝕周圍的軟組織,並沿著骨髓擴散。很多個案的癌細胞會在血液中擴散,通常會擴散至肺部和其他骨骼。患者會有局部疼痛,患處有輕微腫脹,骨骼出現軟組織硬塊。部份患者的骨骼受腫瘤影響較容易出現骨折。
調查數字顯示,本港每三個兒童癌症患者就有兩名壽命比他們的醫生更長,可見只要家長及照顧者及早發現症狀,讓小朋友獲得適切治療,兒童癌患者還是有機會戰勝癌病。
資料來源:兒童癌病基金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