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事總是用「拖」字訣,無論父母如何三催四請,事情不到最後一刻,他們都不肯動手做……家長是否對孩子這種態度感到惱火卻又無可奈何?有育兒專家指出,孩子之所以養成「催至有」的壞習慣,和家長不斷的催促有很大關係!因此建議家長不妨停止催促,多了解孩子的個性,再對症下藥。
「催至有」的誕生
哪個家長想從早到晚催促孩子?父母希望叮囑孩子把既重要又緊急的事情辦妥,孩子卻往往不領情,甚至不斷地挑戰家長,將做事的時限往後推,實在令人氣結。因為有父母的刻意「提醒」,他們完全不會去記住自己應該做的事。孩子只會按父母生氣的程度來判斷該不該動手,而沒有真正意識到何時該做何事!有些孩子甚至認為最後會得到父母協助或代勞,變得有恃無恐。因此,「催至有」在各個家庭中誕生,催促的戲碼亦每天不斷上演……
四個步驟 讓孩子提升效率
按時上學、完成功課……全都在家長的催促下完成,孩子能體會到抓緊時間的重要性嗎?能體會承擔後果的滋味嗎?答案是不能!表面上,家長催促孩子做事,讓他們過關,但實際上,卻剝奪了子女對個人行為負責的權利。因此,家長不妨停止催促,參考以下步驟,放手讓孩子自己事情自己做。
步驟1:了解負任 承擔責任育兒
家長第一步要做就是停止催促和嘮叨,並向孩子說明甚麼事情應該由他親自完成,讓他們了解自己的責任和承擔的後果。像起床、上學、做功課、睡覺,這些都是孩子的事,如果他自己都不著急,家長也不必比他著急。若子女早上不願起床,上學遲到怎麼辦?交不上功課怎麼辦?那他們只能接受這些後果。
步驟2:協助掌握 做事節奏
孩子時時受到家長的催促,難以養成「何時該做何事」的概念,只會依賴父母的「提醒」——多次催促,表示還有時間,家長發火了,他才意識到最後時限到了。因此,家長可製作一個表格,根據手冊把當天子女要做的功課寫在表格上,和孩子協議做功課及休息的時間,然後,放手讓他們去做。開始時,孩子仍會拖延,不能按時完成功課,但當承受到老師懲罰的結果,就能逐漸摸索到做功課的節奏。
步驟3:減少催促 提升自控力
家長的催促,說白了,就是懷疑孩子的自我掌控的能力,不相信他們能管好自己。家長不斷支配孩子,令他們逐漸失去自主能力,習慣了在催促中按命令行事。家長何不就讓孩子安排自己的做功課及玩樂時間,給其自控力的一點萌芽的時間。
步驟4:給予自主 減輕壓力
家長嘗試戒除命令的語氣去指揮孩子,改以建議、鼓勵的口脗去作出「正向增強」。例如在孩子嘗到上學遲到帶來的後果時,家長可以建議他們甚麼時間起床較適合。或在孩子放學後,問他有多少功課,打算用多長時間做完,今晚打算玩些甚麼,協助他作出時間安排。
後記
雖然孩子擺脫「催至有」委實需時,但家長能放手,讓他們養成對自己事情負責任的好習慣,對他們日後的成長有百利而無一害。因此,家長首先應調整心態,不必為孩子上學遲到、交不齊功課而感到沒面子或惱火,更不要出手相助,以免子女覺得有父母「包底」,無法改掉壞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