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家長怕年幼的孩子「骾親」,將各類食物剪碎,甚至磨成糊狀!雖然孩子貌似吃得舒適,殊不知家長此舉直接扼殺了他們練習咀嚼的機會,久而久之,會令口肌變弱,不但影響說話發音、造成挑食,更有機會阻礙孩子的智力發展!值得家長留意。
咀嚼能力非天生
咀嚼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本能,幼兒必須經過充足的咀嚼訓練。一般情況下,嬰兒從吸吮乳汁開始,會進行吞嚥,月齡漸長接受副食後,仍然以吞嚥為主。到4個月左右,部分人開始運用臉頰肌肉或牙肉去處理食物。待乳齒成長後,加入牙齒幫忙,幼兒就能嚼碎一定硬度和彈性的食物,舌頭也可以將食物推到上顎弄碎,也逐漸開始適應用牙齒去咬嚼。大部分4歲的幼兒口肌已完全發展,已能進食成人的食物。
有助攝取營養
咀嚼除了能夠將食物磨碎,方便吞嚥外,也能使得食物與唾液充分結合,幫助消化。而咀嚼過程也能釋放食物的美味,讓人感到愉悅。透過咀嚼,幼兒的食物種類更多元化,攝取豐富營養。初時,父母將食物剪碎遷就孩子,這無可厚非。但在孩子成長後,習慣仍不改善,會令他們只肯吃特定口感的食物,稍為大塊一點的,就會嫌不好咬、不肯吞;願意吃的食物種類、數量減少。長久下來,人變得挑食,營養攝取也有偏頗。
口肌弱影響發音
人類說話發展分為兩大範疇,一是咬字發音,二是語言發展。咬字,需要配合舌頭、嘴唇和下顎的肌肉運動,這一點和咀嚼的過程無異。若幼兒長期進食細碎食物,變相減少了口部肌肉訓練。當相關口肌不夠強健,便可能影響咬字發音,會出現「黐脷根」般咬字不清晰的情況。咀嚼的運動還可強化下顎骨及肌肉,降低齒列不整的問題。(語言能力發展與咀嚼力無關)
促進腦部發展
有國外研究發現,經常進食耐咀嚼食物的學童,智商會較高。而研究亦指出,當人咀嚼時,臉部肌肉運動有助增加腦部血流量達28%以上,提升腦部血液含氧量,對於提高記憶力和學習能力都有一定的助益。所以,鍛煉小朋友的咀嚼能力,不僅是讓他攝取養份、提升口肌機能,而且還有助促進腦部發展。
循序漸進鍛煉咀嚼
1.一切由碎開始
家長應按子女的能力,循序漸進地減少剪碎食物。例如,6個月大的幼兒開始進 食固體食物,食稀滑的糊狀食物,如瓜菜蓉、蛋黃、米糊等。而9至11個月後,孩子已學會移動舌頭,上下顎咬合力道增大,能把塊狀的食物弄碎,此時可接受約2至3mm大小的菜肉。
2.食物逐漸變大
若孩子適應了2至3mm大小的菜肉,家長就可以將菜肉切至5mm大。由於變化細微,大多數小朋友都較容易接受。5mm的食物持續約兩至三星期,目標達成並鞏固後,家長就可以將食物增至8mm,餘此類推。
3.增加食物豐富度
如果一個星期都吃同樣的菜肉,小朋友會吃膩,因而產生排斥。父母要在食物類型上多花心思,在長牙階段的幼兒餐單中加入不同的元素,例如:麵包(剪成麻將大小)、意大利麵(剪成小段)、水果條等,;又或者採用不同的烹調方式,讓孩子每次都吃到不一樣的滋味,有助提升其咀嚼的積極性。
4.加入蔬果條子
在孩子的長牙階段,家長也可將水果、蔬菜(如蘋果或紅蘿蔔)切條、切片,讓孩子學習用牙齒去咬、去嚼。這樣,小朋友既能攝取纖維質,促進排便,維持腸道健康,也能提高對不同食物的接受度。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