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心平氣和地教導孩子,讓他們成為自信、靈活、抗壓的人?」相信每個家長都很想知道答案!《紐約時報》最近就集結了不同專家的意見,教大家如何成為不繃緊、不吼叫、不監控的「高效能父母」。
方法1:不懲罰、不獎勵
發展心理學家Heather Turgeon認為,懲罰會加劇親子間的衝突,令孩子啟動心理防禦機制,將心靈、耳朵等等「關閉」起來,不利教養。物質獎勵的可暫時控制孩子,讓他們屈服或者服從,但久而久之,它會扭曲孩子的內在動機。因此,她建議:
看清深層動機
家長不要責罵子女,要先了解其行為背後的動機,以便減少心理反彈。
巧妙運用激勵
父母要鼓動孩子實行良好行為的動機。例如對子女多予信任,多說:「我相信你」又或者,說:「當你的房間很乾淨時,我們會去公園。我等不及了,你要幫助的話,就告訴我吧。」
幫助取代懲罰
懲罰傳達的訊息是「你要為所做壞事吃苦頭」。如果孩子做得不好,父母不妨給予引導或示範讓他找到解決方法,這比起懲罰更能讓孩子信服。
鼓勵孩子參與
家長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家中的一員,能為家庭作貢獻,他們會更樂意幫忙。雖然孩子幫忙的作用不大,但教他們主動為家庭付出,有助增進其責任感和不同技能。
方法2:不吼叫也能做得好
加拿大知名作家Stephen Marche引述一項2014年的兒童發展研究報告,表示父母經常對子女大喊大叫的家庭,子女的自尊心較低,抑鬱及出現行為問題的機率也較高。他推薦了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和兒童精神病學教授Alan Kazdin的「ABC」計劃(Antecedent- Behaviour- Consequence Programme)。
成為「行為設計者」
父母想引導子女良好行為,必須告訴他們你想要他們做甚麼。例如:你想孩子不要弄髒客廳的地板(A),就應先告訴他,回家脫鞋後要把它們放到鞋架(B) ;而不是理所當然地以為孩子會自動模仿你。待形成習慣後,孩子便不會隨便弄髒客廳地板(C)。
大力稱讚
稱讚要有技巧。首先你要給孩子一個笑臉,隨後要以愉快的聲線稱讚他,最後給予一些肯定的動作,如擁抱等;務求讓孩子明白良好行為能引來讚美。
持之以恒
Alan Kazdin認為,家長的「ABC」計劃必須持之以恒,必須有要求、有稱讚;改變孩子要由改變自己做起。
方法3:做個有「彈性」的家長
《紐約時報》自由撰稿人Emily F. Popek指出,父母希望子女無論在情緒或待人處事上都能有一定彈性,能面對生活上的各種失落。對於培養子女的適應能力,她推薦了教育家兼神經精神病學家Dan Siegel博士的「YES Brain」教養法。如下:
和孩子一齊說「Yes」
家長用積極的方法幫助孩子作正向思考——不糾結做錯的事或不良行為,引導子女用積極方向去理解自己(多說Yes少說No),鼓勵他們嘗試克服失敗。
學會平衡
家長接受孩子的情感,引導他們了解並學習管理個人情緒和行為。
鍛煉韌性
家長視乎孩子的能力,為他們設立短期及長期目標,並予協助和引導,讓子女明白「4個S」(Safe, Seen, Soothed, and Secure)——幫助他們建立起被關注、被撫慰、穩固的心理安全感,以抵抗逆境。
自我了解
先讓孩子學習做旁觀者,觀察周遭的人事物。然後,提供一個暫停空間,讓他們有機會選擇對事件作出不同回應。家長要引導孩子重新定義「痛苦」(逆境),讓他們選擇要堅持哪一方面。最後,要教導他們在情緒爆發前啟動暫停模式。
培養同理心
透過親子日常互動、生活經驗和學習生活,讓孩子學習如何理解別人的觀點和感受;並培養他們關懷他人的溝通詞彙,提高孩子對他人的關注與認知。
方法4:協助提升自信
BMC精神病學研究發現,31%的女孩和年輕女性有焦慮症狀,而男孩和年輕男性則為13%。Claire Shipman、Katty Kay和JillEllyn Riley 三人在合作撰寫的《The Confidence Code for Girls》一書中,給予家長5項建議:
走出舒適圈
家長應鼓勵女兒別只專注擅長的事,應多挑戰自己害怕的事,練習面對風險。家長可列出「最糟的事」清單,協助孩子分析,鼓勵她們多作嘗試。當然男孩也一樣。
練習不懼怕失敗
失敗的打擊不可避免,因此學習歷經失敗後繼續前進,非常重要。家長要協助孩子用平常心看待失敗,教導如何失敗中恢復,更要為下一次的失敗做準備。
重新訓練大腦
成長中的女孩會變多慮、畏縮,要嘗試讓她們的思路「改變頻道」,聽聽音樂、散個步甚至練習樂器;或是多看正向圖片、聆聽正能量想法,都有助釋放腦內啡,幫助情緒冷靜下來。
以身作則
為了讓重建信心的方法發揮作用,家長要以身作則,向孩子示範如何勇於冒險及面對失敗。
擁抱成長之路
孩子表現不夠好,家長先不要驚慌、急於責罵或補救,不妨放輕鬆,分享自己的成長經驗,引導孩子走向康莊大道。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