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碼原生(指從小即生長在網絡環境中)的孩子,日常生活中充斥著 3C 產品,不僅影響孩子眼睛的健康、語言能力及人際交流,爸媽該如何與 3C 產品共同育兒,不讓孩子成癮呢?
數位原生時代的孩子
美國教育家 Dr. Marc Prensky,2011 年發表了《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的文章,將 1980 出生後的孩子,稱為「Digital native」(數位原生),不同於 1980 前的「Digital Immigrant」(數位移民),即長大後才接觸到怎麼使用電子屏幕產品,「Digital native」世代的孩子,從小就生長在網絡的環境中,習慣使用手機、平板、電視等科技化的電子屏幕產品。
過度使用電子屏幕產品的後遺症
使用電子屏幕產品最顯著的後遺症就是影響孩子的視力,近距離又長時間看著螢幕的藍光,讓近視的年齡層下降,許多幼稚園的孩子小小年紀就要戴著眼鏡。除此之外,頻繁使用電子屏幕產品,讓孩子僅接收螢幕上單向的訊息,減少與人雙向對話的機會,也會影響孩子的語言能力與人際關係。
幾歲才能開始用電子屏幕產品?
使用電子產品已是數位生活的常態。只要在適合的年齡讓孩子使用,就不會讓電子屏幕產品影響孩子的健康。6歲前,使用電子屏幕產品的建議如下:
• 0~2 歲:不要讓孩子使用電子屏幕產品,爸媽可以多跟孩子說話或遊戲,陪伴是孩子最好的成長養份。
• 2~3 歲:在爸媽的陪同之下,可以一起使用電子屏幕產品,時間控制在 15 分鐘之內,選擇具有教育意義的電子書或影片,一起跟孩子討論故事內容,不但可以增加孩子的語言能力,也能增加親子間的互動。
• 3~4歲:爸媽一樣需要陪同孩子使用電子屏幕產品,時間可以延長至 30 分鐘,讓孩子自己選擇有興趣的內容,但爸媽需要篩選是否適合,可以看影片、聽音樂或者玩益智類的闖關遊戲。
• 4~6歲:孩子 4歲以後,使用電子屏幕產品的時間,一天不要超過一小時,每 30 分鐘就要讓眼睛休息 10 分鐘,爸媽還是要陪同孩子一起使用,留意孩子觀看的內容,將所學到的內容與生活結合,比如:看完怎麼刷牙的影片,晚上就讓孩子練習刷牙。
與電子屏幕產品共同育兒
1. 拍照增加用餐樂趣
在外面餐廳吃飯,爸媽常為了安撫孩子,讓孩子邊吃飯、邊看手機,反而讓孩子吃飯時容易分心。應該在等餐點到的空檔,跟孩子一起觀察餐廳的環境,看看發現哪些裝飾,爸媽跟孩子一起拍照當成紀念。等餐點送來的時候,可以跟孩子討論餐點的擺設,增加跟孩子的對話,讓吃飯變得有趣!
2. 聽音樂取代看影片
爸媽忙碌的時候,最喜歡讓孩子用手機或平板電腦,這樣孩子就會安靜不吵。但有時候爸媽一忙起來,就會不小心讓孩子看太久,讓孩子使用的時間超過一小時以上,建議可以用音樂取代影片,讓孩子選擇喜歡聽的兒歌,減少看影片的次數,保護孩子眼睛的健康。
3 .以教育為使用目的
網絡資源豐富,可以滿足孩子的求知慾。爸媽可以跟孩子一起找資料,比如:帶孩子去動物園之前,在網絡上找動物園的園區介紹,規劃要先看哪種動物;或搜尋動物的行為及特性,讓孩子學會如何使用網絡的特點,成為孩子學習上的助力。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