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貝在6個多月大時就愛丟東西,他丟,大人執拾;他再丟,大人再執拾……孩子到1歲多時,每次砌好積木就馬上推倒,再砌、再推……每天晚上睡前,孩子都要爸爸講同一個故事……孩子不斷重複著某些動作,家長不禁會問:「為甚麼不會膩?」其實,重複行為對於孩子的學習和成長是相當重要,代表著他正在學習。家長毋須過度擔心,最佳做法是接受、觀察和引導。
學習的必經過程
有兒科醫生表示,幼兒由6個月左右開始,便喜歡重複一些玩法及動作;到了1歲左右,重複行為會達到高峰期。部分幼兒的重複行為或會隨年齡增加,直到3歲左右,其認知功能逐漸成熟後,重複行為的頻率就會減少。
良好重複行為的作用
雖然在大人眼中,幼兒重複著的某些行為幾乎是相同的,但其中具有不同層次的意義。
1. 引起關注 樂此不疲
有些小朋友知道只要自己把東西丟到地上,爸媽就會馬上被吸引過來,給予不同的反應。因此,當幼兒有某些需求,或大人無暇理會自己時,他們就會故意重複亂丟東西,以吸引大人關注。在這一層面上,幼兒的重複行為是「Just For Fun」。
2. 提供刺激 獲得熟悉感
心理學家表示,透過重複相同的遊戲,可為孩子提供多種感官刺激。例如媽媽重複用手遮住臉,再拿開手扮鬼臉,能讓孩子獲得新奇與愉悅,有助建立幼兒和大人的互動。而媽媽在遊戲時發出聲音、拍手、笑聲等,也能為幼兒提供聽覺、視覺等刺激。至於重複觸摸同一件玩具、唸同一本故事書、反覆地玩同一個遊戲等,則能讓幼兒產生熟悉感,建立安全感。
3. 建立學習模式 增強自信
在不斷重複的操作中,幼兒能學習到事物的結構、可預期性與因果關係。例如幼兒每次拋出積木都會掉在地上,以不同的力度或角度拋出,積木落下的距離與方向都不同,爸媽的反應也不同。通過重複的拋擲,幼兒會學習相關技巧,還能建立一定的推理能力(丟近一點/遠一點)。當幼兒學會一項新技能時,通常都愛向大人「認叻」,藉此獲得成功感,從而提升其自信及學習能力。
觀察引導很重要
幼兒以不同的方法,把玩同一件玩具很長時間,這代表他仍在摸索及學習的階段。若他已掌握到玩法,就會把興趣轉移到其他事物上去。所以,家長可利用幼兒愛重複的天性,協助他們學習不同的技能。
方法1:適當提問 引發思考
孩子愛唱同一首歌、讀同一本故事書幾十次,其實不是問題。關鍵在於父母是否懂得適當提問,引導孩子回想歌曲或故事的內容,通過親子對話訓練子女的語言能力與記憶力。
方法2:變化內容 提供示範
若孩子長時間只用一種方法去做某件事,家長可以提供變化,讓孩子去學習。例如故意唱錯兒歌、唱漏幾句或故意漏掉某些故事情節。若孩子馬上聽出錯處,是最理想的;若他們聽不出來,家長就給予提示,引導他們指出錯處。另外,部分幼兒愛重複砌積木,家長可示範砌出不同的造型,讓孩子藉着模仿去學習新技巧。
方法3:接納新事物 避免沉迷
家長在引導孩子放下熟悉事物和接觸新事物的過程中,可以用性質相近的東西來逐漸代替,但不要一下子要求孩子全盤接受新事物。例如孩子很愛《醜小鴨》這本書,家長除了每天講一遍,也可以介紹他去認識其他小鴨或天鵝(找來相關的書),藉此拓展孩子的認知層面。
後記
幼兒的重複性行為對其成長有重要作用,但如果家長發現子女的重複行為完全沒有意義,例如在不停轉圈、不斷排列玩具車/積木,或是長時間盯著轉動的東西等,家長就要帶子女到健康院作詳細檢查。
With exclusive updates and deals